伏兔穴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伏兔,经穴名。出自《灵枢·经脉》。别名外沟、外丘。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在股前区,髌底上6寸,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在股直肌的肌腹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主治下肢痿痹、膝关节屈伸不利、疝气、脚气。直刺1-2寸。
名
称
:
伏兔穴
别
名
:
外沟、外丘
出
处
:
《灵枢·经脉》
隶
属
:
足阳明胃经
位
置
:
位于在股前区,髌底上6寸,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
主
治
:
下肢痿痹、膝关节屈伸不利等
功
能
:
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散寒止痛。
操
作
:
直刺1-2寸
主
要
配
伍
:
配厉兑穴、解溪穴治腿足痛
名词释义
伏,卧伏也。穴在骨直肌肌腹中,其处肌肉隆起如伏卧之兔,故名。
功能作用
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散寒止痛。
定位
位于在股前区,髌底上6寸,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
解剖
在股直肌的肌腹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详细主治
1、下肢痿痹、腰痛、膝冷等腰及下肢病证。
2、疝气。
3、脚气。
详细操作
正坐屈膝,医者以手掌第一横纹正中按在膝盖上缘中点处,手指并拢压在大腿上,当中指尖所指处是穴。直刺1-2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临床运用
1、现代常用于治疗膝关节炎、下肢瘫痪、下肢痉挛、荨麻疹、脚气、腹股沟淋巴腺炎等。
2、现代研究,有报道针刺扶突穴对血尿、毛细血管出血均有显著疗效。
配伍
1、配髀关穴、风市穴、地机穴等穴位治腿痛。
2、配解溪穴、厉兑穴治腿足痛。
3、配风市穴、绝骨穴、犊鼻穴等穴治脚气。
相关论述
1、《备急千金要方》:“狂邪鬼语,灸伏兔百壮。”
2、《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风劳气逆,膝冷不得温。”
3、《医宗金鉴》:“伏兔主刺腿膝冷,兼刺脚气痛痹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