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筑宾穴

筑宾穴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张栋
本词条由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张栋 主任医师 审核
筑宾,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筑滨。属足少阴肾经。位于小腿内侧,太溪直上5寸,比目鱼肌与跟腱之间。在腓肠肌和趾长屈肌之间,深部有胫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和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本干。主治癫狂、疝气、呕吐涎沫、吐舌、小腿内侧痛。直刺1-1.5寸。
筑宾穴
筑滨
《针灸甲乙经》
足少阴肾经
位于小腿内侧,太溪直上5寸,比目鱼肌与跟腱之间
癫狂、疝气、呕吐涎沫、吐舌、小腿内侧痛
清心化痰,镇惊安神,行气止痛。
直刺1-1.5寸
配太乙穴治吐舌

名词释义

穴为足少阴脉腧穴,又为阴维之郄。穴以足少阴脉为主,阴维脉为客,似在足少阴经上筑一宾舍,逢迎阴绯脉来临,故名筑宾。

功能作用

清心化痰,镇惊安神,行气止痛。

定位

位于小腿内侧,太溪直上5寸,比目鱼肌与跟腱之间。

解剖

在腓肠肌和趾长屈肌之间。深部有胫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和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本干。

详细主治

1、癫狂。

2、疝气。

3、呕吐涎沫、吐舌。

4、小腿内侧痛。

详细操作

正坐或仰卧,先取太溪,于其上5寸,胫骨内侧面后缘约2寸处取穴。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癫痫、精神病、肾炎、膀胱炎、睾丸炎、盆腔炎、小儿胎毒、腓肠肌痉挛、舌炎等。

配伍

1、配阳谷穴、通谷穴治狂、癫疾。

2、配会阴穴、大敦穴治小儿疝气。

3、配少海穴治呕吐涎痰。

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 :“在足内踝上腨分中。”

2、《考穴编》广注:“内踝上六寸际腨肉分间。”

3、《医宗金鉴》:“从交信斜外,上行过三阴交穴,上腨分中。

4、《中国针灸学》:“在下腿内侧近中央部分,当比日鱼肌与腓肠肌下垂部之间。”

目录
  • 概述

  • 基本信息

    名称
    别名
    出处
    隶属
    位置
    主治
    功能
    操作
    主要配伍
  • 名词释义

  • 功能作用

  • 定位

  • 解剖

  • 详细主治

  • 详细操作

  • 临床运用

  • 配伍

  • 相关论述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