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内关穴

内关穴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张栋
本词条由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张栋 主任医师 审核
内关,经穴名。出自《灵枢·经脉》。别名阴维。属手厥阴心包经。位于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浅部有指浅屈肌,深部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部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其下为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主治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胃痛、呕吐、呃逆、中风、偏瘫、眩晕、偏头痛、失眠、郁证、癫狂痫、肘/臂/腕挛痛等。直刺0.5-1寸。
内关穴
阴维
《灵枢·经脉》
手厥阴心包经
位于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胃痛、呕吐、呃逆、中风、偏瘫、眩晕、偏头痛、失眠、郁证、癫狂痫、肘/臂/腕挛痛
宁心安神,镇惊止痉,和胃降逆。
直刺0.5 -1寸
配神门穴治心律不齐

名词释义

内,指内脏;关,指关隘。穴为手厥阴之络,与阴维脉相通。阴维有维系、 联络诸阴经之作用,因“阴维为病苦心痛”,病位在里,穴为主治内脏疾患之要穴,故名内关。

功能作用

宁心安神,镇惊止痉,和胃降逆。

定位

位于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解剖

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浅部有指浅屈肌,深部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部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其下为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详细主治

1、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等心系病证。

2、胃痛、呕吐、呃逆等胃腑病证。

3、中风,偏瘫,眩晕,偏头痛。

4、失眠、郁证、癫狂痫等神志病证。

5、肘、臂、腕挛痛。

详细操作

伸臂仰掌,于掌后第一横纹正中(大陵)直上2寸,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处取穴。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临床运用

1、现代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心内、外膜炎、心绞痛、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休克、无脉症、高血压、中风、偏瘫、臂炎、胃痉挛、肠炎、痢疾、膈肌痉挛、呕吐、急性胆道疾患、癫痫、癔病、失眠、哮喘、咽喉炎、甲状腺机能亢进、血管性头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性神经炎、疟疾等。此穴为针麻,镇痛常用穴之一。

2、现代研究,对血液循环系统、神经一体液系统、高血脂的调节、胃肠功能、呼吸功能、免疫防卫系统等均有影响。

配伍

1、配百会穴、神门穴治心惕惕失智。

2、配照海穴、心俞穴、神门穴治心内怔忡。

3、配列缺穴、阴陵泉穴治心中烦闷。

4、配神门穴、足三里穴治失眠。

5、配曲泽穴、大陵穴治心胸痛。

6、配大椎穴、肺俞穴、肝俞穴、天突穴、肩井穴等治气短。

7、配劳宫穴、神门穴、阳溪穴、足三里穴、下巨虚穴、丰隆穴治狂痫、癲狂。

8、配中脘穴、丰隆穴、解溪穴治眩晕。

9、配膈俞穴、胃俞穴、商丘穴治胃脘痛。

10、配膈俞穴、胃俞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内庭穴治呕吐。

11、配中脘穴、足三里穴治呃逆。

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心澹澹而善惊恐,心悲,内关主之。”

2、《备急千金要方》:“凡心实者,则心中暴痛,虚则心烦,惕然不能动,失智,内关主之。”

3、《针灸大成》:“主手中风热,失志,心痛,目赤,支满肘挛。实则心暴痛泻之,虚则头强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