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劳宫穴

劳宫穴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张栋
本词条由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张栋 主任医师 审核
劳宫,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别名五里、鬼路、掌中、营房、手心。属手厥阴心包经。位于掌区,横平第3掌指关节近端,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在第2、3掌骨间,下为掌腱膜,第2蚓状肌及指浅、深屈肌腱,深层为拇指内收肌横头的起点,有骨间肌,有指掌侧总动脉,布有正中神经的第2指掌侧总神经。主治中风昏迷、中暑、心痛、烦闷、癫狂痫、口疮、口臭、鹅掌风。直刺0.3-0.5寸。
劳宫穴
五里、鬼路、掌中、营房、手心
《灵枢·本输》
手厥阴心包经
位于掌区,横平第3掌指关节近端,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
中风昏迷、中暑、心痛、烦闷、癫狂痫、口疮、口臭、鹅掌风
开窍苏厥醒神,清心泻热除烦。
直刺0.3-0.5寸
配大陵穴治喜笑不止

名词释义

劳宫,劳指劳动,宫是王者所居之室。本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荥火穴,位在手掌中央,手为劳动之器官,故名为劳;心包为心之外卫,性属相火,火经火穴是心火的代表,故尊称为宫。劳宫者,意指位当手心,心神所居之宫阙。

功能作用

开窍苏厥醒神,清心泻热除烦。

定位

位于掌区,横平第3掌指关节近端,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

解剖

在第2、3掌骨间,下为掌腱膜,第2蚓状肌及指浅、深屈肌腱,深层为拇指内收肌横头的起点,有骨间肌。有指掌侧总动脉。布有正中神经的第2指掌侧总神经。

详细主治

1、中风昏迷、中暑等急症。

2、心痛、烦闷、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证。

3、口疮、口臭。

4、鹅掌风。

5、本穴为十三鬼穴之一,统治一切癫狂病;又为回阳九针之一,凡暴亡,诸阳欲脱者,均宜取之。

详细操作

屈指握拳,以中指、无名指尖切压在掌心横纹,当二、三掌骨之间,紧靠第三掌骨桡侧缘处是穴。直刺0.3-0.5寸。不宜直接灸。可从外劳宫透刺:因为手掌侧皮肤神经末梢分布丰富,针刺时较为疼痛。艾条灸5-10分钟。

临床运用

1、现代常用于治疗中风、昏迷,中暑,心绞痛、口腔炎、小儿惊厥、癔病、精神病、手掌多汗症、手指麻木、高血压、吞咽困难、食欲不振、黄疸、齿龈炎等。

配伍

1、配鸠尾穴、膻中穴、内关穴治癫狂。

2、配中脘穴、风府穴、鸠尾穴、人中穴、足三里穴治痫证。

3、配涌泉穴治中暑,猝然昏迷。

4、配大陵穴治喜笑不止

5、配内关穴、风门穴、膻中穴、三里穴治心痛。

6、配少泽穴、三间穴、太冲穴治口热口干口中烂。

7、配八邪穴治鹅掌风。

8、配中冲穴、少冲穴、关冲穴、大陵穴、阳溪穴、曲泽穴、孔最穴治热病烦心汗不出。

9、配百会穴、曲泽穴、间使穴、商丘穴治呕哕。

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风热善怒,中心喜悲,思慕歔欷,善笑不休,劳宫主之。”

2、《备急千金要方》:“主大人小儿口中肿腥臭。” 

3、《针灸大成》:“口有疮蚀龈,臭秽气冲人,灸劳宫二穴,各一壮。”

目录
  • 概述

  • 基本信息

    名称
    别名
    出处
    隶属
    位置
    主治
    功能
    操作
    主要配伍
  • 名词释义

  • 功能作用

  • 定位

  • 解剖

  • 详细主治

  • 详细操作

  • 临床运用

  • 配伍

  • 相关论述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