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鼎穴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天鼎,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天顶。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颈部,横平环状软骨,胸锁乳突肌后缘。在胸锁乳突肌下部后缘,浅层为颈阔肌,深层为中斜角肌起点,有颈升动脉,布有副神经、颈横神经、耳大神经、枕小神经,深层为膈神经的起点。主治暴喑气哽、咽喉肿痛、吞咽困难、瘰疬、瘿气。直刺0.5-0.8寸。
名
称
:
天鼎穴
别
名
:
天顶
出
处
:
《针灸甲乙经》
隶
属
:
手阳明大肠经
位
置
:
颈部,横平环状软骨,胸锁乳突肌后缘
主
治
:
暴喑气哽、咽喉肿痛、吞咽困难、瘰疬、瘿气
功
能
:
清利咽喉,理气降逆,化痰散结。
操
作
:
直刺0.5-0.8寸
主
要
配
伍
:
配间使穴、合谷穴治暴喑
名词释义
天,指上部。鼎,古代煮焚用具,其形特征有三足。此穴位于颈部胸锁乳突肌之胸骨头与锁骨头分歧之下方。胸锁乳突肌特征为一肌二头(一头附着于乳突骨,其他二头,分别附着胸、锁二骨)似三足鼎立,故名。
功能作用
清利咽喉,理气降逆,化痰散结。
定位
颈部,横平环状软骨,胸锁乳突肌后缘。
解剖
在胸锁乳突肌下部后缘,浅层为颈阔肌,深层为中斜角肌起点。有颈升动脉。布有副神经、颈横神经、耳大神经、枕小神经,深层为膈神经的起点。
详细主治
1、暴喑气哽、咽喉肿痛、吞咽困难等咽喉病证。
2、瘰疬、瘿气。
详细操作
正坐,头微侧仰,先定结喉旁开3寸,约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的扶突穴,再从扶突穴直下寸,当胸锁乳突肌后缘处取穴。直刺0.5-0.8寸。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扁桃体炎、喉头炎、颈淋巴结结核、舌骨肌麻痹症,凡咽下困难者,均可使用。
配伍
1、配气舍穴、膈俞穴治喉痹。
2、配间使穴治失音嗫喏。
3、配合谷穴、间使穴治暴喑。
4、配臑会穴、合谷穴、足三里穴、天突穴、天容穴治瘿气。
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天鼎,在颈缺盆上。”
2、《会元针灸学》:“天鼎者,肩之上调之天部。两手阳明至肩上托头矗立,如鼎之状,故名。”
3、《医宗金鉴》:“从巨骨穴循颈,缺盆上直行扶突下一寸。”
目录
概述
名词释义
功能作用
定位
解剖
详细主治
详细操作
临床运用
配伍
相关论述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