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圣济总录

圣济总录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圣济总录》,中医全书,200卷。又名《政和圣济总录》、《大德重校圣济总录》。宋徽宗赵佶敕撰。成书于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7年)。本书是征集宋时民间及医家所献医方,结“内府”所藏秘方,经整理汇编而成。理论方面除引据《内经》等医学经典,并结合当代各家论说深入阐述。首列运气、叙例、治法及临床各科病证证治等项,以下自诸风门至神仙服饵门共66门,涉及内、外、妇、儿、五官、针灸诸科以及其他杂治、养生之类,并都有论说,辞简理明。继列各种病证,凡病因、病理、方药、炮炙、服法、禁忌等均有说明。录方近20000首,内容极其丰富,堪称宋代医学全书。
圣济总录
《政和圣济总录》
北宋
中医典籍

成书背景

北宋后期,医界存在不少流弊,亟需从医学理论上加以全面指导。宋徽宗序中说:“朕悯大道之郁滞,流俗之积习,斯民之沉痼,庸医之妄作,学非精博,识非悟解。五行之数,六气之化,莫索其隐。曰寒曰热,曰寒热之相搏,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而有余者益之,不足者损之。率意用法,草石杂进。夭枉者半,可胜叹哉。”故撰《圣济总录》,强调理论指导临床的重要性,重视医理的全面阐发。

作者简介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撰有《圣济经》十卷,分体真、化原、兹幼、达道、五纪、食颐、守机、卫生、药理、审剂十篇,探讨医学有关理论,并论述五运六气。政和八年(1118年)颁行天下医学校作为教本。参与《圣济经》点对方书者有曹孝忠等八人。曾下诏校正《证类本草》、编修《圣济总录》等,对医学颇为关注。

内容简介

全书二百余卷,分为六十余门,载方近两万首。由于成书之际正值宋徽宗推行“天运政治”之时,故书首数卷大量论述了当时盛行的运气学说,与叙例、治法等合为本书的总论部分。之后自“诸风”至“神仙服饵”止,共分六十六门,每门之下又分若干病证,每种病证先论病因病机,次列方药治疗。综合全书所载病证,涉及内、外、妇、儿、五官、针灸诸科,以及其他养生、杂治等。内容极其丰富,既有理论,又有方药。在理论方面,除引据《内经》等医学经典外,结合各家论说,加以阐述。在方药方面,大多选自民间经验良方及医家秘方,疗效多较可靠,立方精奇,寓意深奥。清代医家程林《圣济总录纂要》凡例中说:“是书方法深奥,博学究心者才能领会。如虚劳紫雪方,有追摄义;霍乱青金散,有劫夺义;热痢黄连汤,有反佐义;用之皆取效如神。至若调七伤,平五志,攻六气,理三因,方中有参附而用硝黄者,有桂附而用芩连者,必须熟读古人方论,庶几领会方法之妙也。”又说:“是书成于北宋,其时四大家无一切活套应时方法,医家遇沉疴痼疾,疑难奇异等证,用时方而不奏效,良工亦束手者,是书有神方也。”本书征集当时民间及医家所献医方,结合“内府”所藏秘方整理汇编而成,堪称宋代医学全书,是临证各科重要参考书。

流传版本

《圣济总录》成书后不久,因遭靖康之变,金兵南侵,镂版虽成,未及颁行,被携往金国,只在北方流传,而南宋医家不易见到,所以南宋各家所著医书,引用本书甚少。在金元时期曾经两次重刊:一为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再刻刊行;一为元代大德四年(1300)重校再刻,均由当时政府主持其事,并作为官定本颁行。

现存元代大德四年(1300)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刻本、清乾隆五十年(1785)震泽汪氏燕远堂刻本、日本文化十年(1813)江户医学馆活字本、1919年上海文瑞楼石印本,1949年后有多种排印本出版。

书评序言

《政和圣济总录》序

生者天地之大德,疾者有生之大患,方术者治疾之大法。昔者神农氏、黄帝氏独观太初,旁烛妙有。味百药以辨物,审百疾以全生。其制名,其取类,其正君臣,其立佐使,其见于太素玉册之书,雷公岐伯之问。盖皆开神明之蕴,穷阴阳之变,原性命之理,而与天地同其复载。中古已还,镂之玉版,藏之金匮,功利及草木,惠泽及牛马,所以遗天下后世甚浓。历年既久,流弊滋甚,糟粕具在,而精意不传。《内经》有病名而莫之究,有治法而莫之习,极其妙至于通仙而莫之悟。人之生也,其位参于天地,其灵贵于万物,形不盈仞,而心侔造化。昆仑尺宅,修之可以长生;寸田神牖,闲之可以反照;天关神庐,息之可以召和。去土符,书金格,炼丹却粒,御气凌虚,不假于物而裕然自足。嗟夫!达士可以神解,昧者且不能养其形,而况于了其心乎?内之五脏六腑,外之九窍四关,着之于色,发之于声,寓之于三部九候,一失其平,则疾随至。神圣治于未兆,工巧救其已然。非天下之至精,孰能探天下之至赜?非天下之至粗,孰能佑天下之至神?朕悯大道之郁滞,流俗之积习,斯民之沉痼,庸医之妄作,学非精博,识非悟解。五行之数,六气之化,莫索其隐,莫拟其远。曰寒曰热,曰寒热之相搏。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而有余者益之,不足者损之。率意用法,草石杂进,夭枉者半,可胜叹哉!万机之余,着书四十二章,发明《内经》之妙,曰《圣济经》。其意精微,其旨迈远,其所言在理,所以探天下之至赜。亦诏天下以方术来上,并御府所藏,颁之为补遗一卷,治法一卷;卷凡二百,方几二万;以病分门,门各有论,而叙统附焉。首之以风疾之变动,终之以神仙之服饵,详至于俞穴经络、祝由符禁,无不悉备,名之曰《政和圣济总录》。其所载在事,所以 天下之至神。盖圣人之 世,本在于上,未在于下,无见于上则治之道不立,无见于下则治之具不行。经之所言者道也,医得之而穷神;《总录》之所载者具也,医用之而已病。汉张仲景作《伤寒论》,而杂之以方;唐孙思邈作《千金方》,而继之以《翼》。以谓不如是则世莫能用其术。然之二人者,游于方术之内者也。彼超然独见于方术之外,下顾岐伯之流而与之议,始可谓知道。朕作《总录》于以急世用,而救民疾,亦斯道之筌蹄云耳。天下后世宜致思于忘筌蹄而自得者,俯仰之间, 笑之度,御五行之数,运六气之化,以相天地,以育万物。至于反营魂而起当生者岂细事哉!盖将有来者焉。

大德重校《圣济总录》序

臣闻天地以溥生为大德,所以曲成万物而不遗。圣人赞天地之化育,故敛时五福,以敷锡于庶民。夫民之为物也,智者寡愚者众。起居失常,饮食无节,外为寒暑燥湿风以贼其形,内为喜怒思忧恐以乱其气,形气乃伤,疾所由作。圣人有忧之,谓祝由不可以尽已也。遂制药石针艾以攻八风六气之邪,为汤液醪醴以佐四时五行之正,防其未然,救其已病,然后物各遂其生,民不夭其命矣。亦谓非立宪言不可以福万世也。于是上法天道,下因地宜,究阴阳之本,明生死之由。考于古而验之今,取诸己而施之人,定为成书,着之玉版,藏之金匮,宣之于布政之堂,秘之于灵兰之室,以俟来哲,以施无穷。其为仁民爱物之心,斯可谓极矣!然其言至简,其论至要,其理至深,后世学人虽有上智,非研精核虑,则亦未易窥其奥也。故旷代之中,能以斯术鸣世者,时固有之。若夫神圣工巧,独得先世不传之秘,如和缓越人亦不过十余人而已,况去圣已远,支分派别,析而为众科,业而为专门,所以人各拘其偏,而莫肯究其全,则益不逮千古矣。积习成常,流弊滋甚,惧大道将遂于湮微,故《圣济总录》由是而作焉。上下凡二百余卷,始终几二百万言。逐病分门,门各有方。据经立论,论皆有统。盖将使读之者观论以求病,因方以命药,则世无不识之病,病无妄投之药。唯法有逆从,治有先后,在乎智者择其所当,从其所宜而已。究而言之,实医经之会要,学人之指南,生民之司命也。惜其始成于政和,重刊于大定,既绵历百年之久,不能无三豕之讹。今主上神极御天,修饰制度,治具毕张,以为是书所载,虽先圣之绪余,其所以康济斯民,亦致治之一助也。乃诏江浙行省,刊于有司,布之天下。其或谬戾,虽加厘正,复隆德音,俾下臣为之序引。臣诚愚陋,窃不自量,仰惟圣德如天,甄陶万类。爰自即位以来,于今七年,恩浃飞沉,仁及草木,然犹夙夜孜孜,广求民瘼,或一物不得其所,则必为之恻然。臣谓此书复出,则上可以辅相天地之宜,下可以永底蒸民之生,物无疵疠,咸济于仁寿之域矣。

大德四年二月一日 集贤学士嘉议大夫典瑞少监臣焦养直谨序

影响评价

焦养直在《大德重校圣济总录》序中称其书“逐病分门,门各有方,据经立论,论皆有统。盖将使读者观论以求病,因方以命药。究而言之,实医经之会要,学者之指南,生民之司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