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接骨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本词条由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薛春苗 主任药师
审核
白接骨,中药名。为爵床科白接骨属植物白接骨Asystasiella chinensis(S.Moore)E.Hossain[Asystasia chinensis S.Moore]的全草。具有化瘀止血,利水消肿,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吐血,便血,外伤出血,跌打瘀肿,扭伤骨折,风湿肢肿,腹水,疮疡溃烂,疖肿,咽喉肿痛。
中
文
名
称
:
白接骨
别
名
:
玉龙盘、无骨苎麻、玉梗半枝莲、玉接骨、血见愁、玉钱草、麒麟草、玉连环、接骨丹、接骨草、猢狲节根、金不换、华阿西达
性
味
归
经
:
味苦、淡,性凉;归肺经
药
材
分
类
:
植物
功能
化瘀止血,利水消肿,清热解毒。
主治
吐血,便血,外伤出血,跌打瘀肿,扭伤骨折,风湿肢肿,腹水,疮疡溃烂,疖肿,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或捣烂绞汁;或研未。外用:鲜品捣敷,或研末撒。
注意事项
孕妇及月经期慎服。
相关论述
1、《纲目拾遗》:“治吐血,肠红下血,跌打损伤。”
2、《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解毒,活血止血。治外伤出血,扭伤,断指再植,疖肿,下肢溃疡,腹水,糖尿病,肺结核,咽喉肿痛。”
3、《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散瘀止血,利尿。主洽肺结核,咽喉肿痛,糖尿病,腹水;外用治外伤出血,扭伤,疖肿。”
相关配伍
1、治骨折:鲜白接骨全草,捣烂,患处复位后外敷。另取蛇葡萄根内皮、兰花根等量,捣烂敷在白接骨外面,后用夹板固定。7-10d换1次,至愈为止。(《浙江药用植物志》)
2、治风湿病,肢面浮肿:(白接骨)全草60g,银花30g,木通9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3、治腹水:鲜白接骨根30g。水煎服。(出自《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4、治咽喉肿痛:白接骨根基、野玄参各30g。用木器捣烂,绞汁漱喉咽服,连服2-3次。(出自《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采收加工
7-10月釆收,晒干或鲜用。
药材性状
全草长短不一,茎略呈四方形,有分枝,全体光滑无毛。叶对生,皱缩,完整叶片卵形至椭圆状矩圆形或披针形,先端渐尖至尾状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常下延至叶柄;叶缘微波状至具微齿。
植物种属
爵床科白接骨属植物白接骨。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25-45cm。根茎白色,质脆,带方形,有白色黏液。茎直立,略呈四棱形,分枝,节部膨大,楼上疏被白色短毛或光滑。叶对生;叶片长卵形至椭圆状长圆形,长6-12cm,宽2-4.5cm,基部渐窄呈楔形下延至叶柄,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穗状花序或基部有分枝,顶生,花单生或双生,常偏于一侧;苞片微小,有腺毛;花萼5裂达基部,有腺毛;花冠淡紫红色,漏斗状,外疏生腺毛,花冠筒细长,长约4cm,檐部5裂,略不等;雄蕊4,2强,着生于花冠喉部;子房上位,每室有2粒胚珠。蒴果长椭圆形,上部具种子4颗,下部实心细长似柄。花期7-8月,果期10-11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山谷林下阴湿的石缝内和草丛中,溪边亦有。
目录
概述
功效作用
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相关论述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加工保存
采收加工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形态特征分布区域生长环境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