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蒜


小红蒜,中药名。为鸢尾科植物红葱EleutherineplicataHerb.的全草。具有清热凉血,活血通经,消肿解毒的功效。主治吐血,咯血,痢疾,经闭腹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疮疖肿毒。
功能
清热凉血,活血通经,消肿解毒。
主治
吐血,咯血,痢疾,经闭腹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疮疖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鲜品15-3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外洗。
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
化学成分
鳞茎含有红葱甲素,红葱乙素,红葱丙素等芳香族化合物及硬脂酸。
药理作用
从红葱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3个脂溶性结晶,即红葱甲、乙、丙素,都能显著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用于治疗冠心病,还分到另一个新的芳香族化合物,为黄褐色针状结晶,经药理初步试验,增加离体冠脉血流量作用比复方丹参注射液强,红葱甲、乙、丙素的混合结晶制成的片剂用于冠心病有较好疗效,未见明显副作用。
相关论述
《广西本草选编》:“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主治风湿关节痛,吐血,咯血,痢疾,闭经腹痛。”
相关配伍
1、治吐血、咯血,闭经腹痛:鲜红葱草15-30g。水煎服。
2、治风湿关节痛:鲜红葱全草水煎外洗。(1-2方出自《广西本草选编》)
采收加工
春、夏季采收全草,鲜用或晒干。
植物种属
鸢尾科红葱属红葱。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多达60cm。鳞茎卵圆形,长约5cm,直径2-2.5cm,鳞片肥厚,紫红色,无膜质包被。根柔嫩,黄褐色。叶互生;叶片宽条形或披针形,长25-40cm,宽1.2-2cm,先端渐尖,基部抱茎,有4-5条主脉平行而突出。花茎高30-40cm,上部有3-5分枝,分枝处有叶状苞片,条形,长8-12cm,5-7mm;伞形花序状的聚伞花序生于花茎枝顶;花下有卵形膜质苞片2;花被片6,白色,排成2轮;雄蕊3;子房下位,长椭圆形,3室,花柱先端3裂。花期6月。
分布区域
云南各地常见栽培。分布于广西、云南等地。原产西印度群岛。
概述
功效作用
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相关论述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加工保存
采收加工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形态特征分布区域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