煅牡蛎


煅牡蛎,中药名。为牡蛎的炮制品。牡蛎为牡蛎科牡蛎属动物长牡蛎Ostrea gigas Thunb.、大连湾牡蛎O.Tallienwhanensisi Crosse或近江牡蛎O.rivularis Gould的贝壳。我国沿海均有分布。煅牡蛎具有收敛固涩、制酸止痛的功效,主治自汗盗汗、遗精滑精、崩漏带下、胃痛吞酸。
功能
收敛固涩、制酸止痛。
主治
用于自汗盗汗、遗精滑精、崩漏带下、胃痛吞酸。
用法用量
9-30g,先煎。
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捕捞,去肉,洗净,晒干。
炮制方法
取净牡蛎,置无烟的炉火上或适宜的容器中,用武火加热,煅至酥脆时取出,放凉,碾碎。
保存方法
置干燥处。
药材性状
1、长牡蛎:呈长片状,背腹缘几平行,长10-50cm,高4-15cm。右壳较小,鳞片坚厚,层状或层纹状排列。壳外面平坦或具数个凹陷,淡紫色、灰白色或黄褐色;内面瓷白色,壳顶二侧无小齿。左壳凹陷深,鳞片较右壳粗大,壳顶附着面小。质硬,断面层状,洁白。气微,味微咸。
2、大连湾牡蛎:呈类三角形,背腹缘呈八字形。右壳外面淡黄色,具疏松的同心鳞片,鳞片起伏成波浪状,内面白色。左壳同心鳞片坚厚,自壳顶部放射肋数个,明显,内面凹下呈盒状,铰合面小。
3、近江牡蛎:呈圆形、卵圆形或三角形等。右壳外面稍不平,有灰、紫、棕、黄等色,环生同心鳞片,幼体者鳞片薄而脆。多年生长后鳞片层层相叠,内面白色,边缘有的淡紫色。
饮片性状
本品为不规则的碎块或粗粉。灰白色。质酥脆,断面层状。
动物属种
牡蛎科动物长牡蛎、大连湾牡蛎或近江牡蛎。
形态特征
1、长牡蛎:贝壳呈长条形,坚厚,而般壳长140-330mm,高57-115mm,长比高约大3倍,已知最大的长达722mm。左壳稍凹,壳顶附着面小,右壳较平如盖,背腹缘几乎平行,壳表面淡紫色、灰白色或黄褐色。自壳顶向后缘环生排列稀疏的鳞片,略呈波状,层次甚少,没有明显放射肋。壳内面瓷白色,韧带槽长而宽大,闭壳肌痕大,位于壳的后部背侧,呈棕黄色马蹄形。
2、大连湾牡蛎:贝壳略呈三角形,壳坚厚,一般壳长55-63mm,高95-130mm,壳顶尖,至后缘渐加宽。右壳较扁平,如盖状,壳顶部鳞片趋向愈合,较厚;渐向腹缘鳞片渐疏松,且起伏呈波状,无显著放射肋。壳表面淡黄色,杂以紫褐色斑纹,左壳突起,自顶部开始有数条粗壮放射肋,边缘助上的鳞片坚厚翘起。壳内面凹陷如盒状,白色,较合部小,韧带槽长而深呈长三角形。闭亮肌痕白色或带紫色,位于背后方。
3、近江牡蛎:贝壳呈圆形、卵圆形、三角形或略长,壳坚厚,较大者壳长100-242mm,高70-150mrm,左壳较大而厚,背部为附着面,形状不规则。右壳略扁平,表面环生薄而平直的鳞片,黄褐色或暗紫色,1-2年生的个体,鳞片平薄而脆,有时边缘呈游离状;2年至数年的个体,鳞片平坦,有时后缘起伏略呈水波状;多年生者鳞片层层相叠,甚为坚厚。壳内面白色或灰白色,边缘常星灰紫色,凹凸不平,铰合部不具齿,韧带槽长而宽,如牛角形,韧带紫黑色。闭壳肌痕甚大,位于中部背侧,淡黄色、形状不规则,常随壳形变化而异,大多为卵圆形或肾脏形。
分布区域
1、长牡蛎: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为河口及内湾养殖的优良品种。
2、大连湾牡蛎:我国分布于北方沿海。
3、近江牡蛎: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山东、福建、广东沿海已人工养殖。
道地产区
我国沿海。
生长环境
1、长牡蛎:栖息于从潮间带至低潮线以下10多米深的泥滩及泥沙质海底,通常在正常海水中生活的个体小;在盐度较低海水中生活的个体大。
2、大连湾牡蛎:栖息于潮间带的蓄水处及低潮线以下20m左右的岩礁上,适盐度高。繁殖期6-8月。
3、近江牡蛎:生活于低潮线附近至水深7m左右的江河入海近处,适盐度为10‰-25‰。杂食性,以细小浮游生物为食。繁殖季节5-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