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眼果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本词条由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华国栋 主任药师
审核
凤眼果,中药名。为梧桐科植物苹婆SterculianobilisSmith的种子。具有和胃消食,解毒杀虫之功效。用于翻胃吐食,虫积腹痛,疝痛,小儿烂头疡。
中
文
名
称
:
凤眼果
别
名
:
罗晃子、苹婆果、九层皮、潘安果、七姐果、富贵子、假九层皮、红皮果
性
味
归
经
:
甘,平
药
材
分
类
:
植物
功能
和胃消食,解毒杀虫。
主治
用于翻胃吐食,虫积腹痛,疝痛,小儿烂头疡。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8枚;或研末为散。外用:适量,煅存性研末调搽。
注意事项
脾虚便泄者禁服。
相关论述
《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生天婆究(小儿烂头疡),(煅)存性,开油搽;消热气,煲肉食。”
相关配伍
1、治翻胃吐食,食下即出,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罗晃子七枚,煅存性。每日酒调下方寸匕,服完为度。
2、治腹中蛔虫上攻,心下大痛欲死,面有白斑:罗晃子、牵牛子各七枚。水煎服。
3、治疝痛:罗晃子七个。酒煎服。(1-3方出自姚可成《食物本草》)
采收加工
果实成熟时采收,剥取种子晒干备用。
药材性状
种子椭圆球形,黑褐色或暗栗色,直径约1.5cm。气微,味淡。
植物种属
梧桐科植物苹婆。
形态特征
苹婆,乔木,高达10m。树皮黑褐色,小枝幼时略被星状毛。叶互生;叶柄长2-3.5cm;叶片薄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长8-25cm,宽5-15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圆或钝,两面均无毛。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披散,长达20cm,有短柔毛;花单性,无花冠;花萼淡红色,钟状,外面被短柔毛,5裂,裂片条状披针形,先端渐尖且向内曲,在先端互相粘合,与钟状萼筒等长;雄花较多,雌雄蕊柄弯曲,无毛,花药黄色;雌花较少,略大,子房圆球形,有5条沟纹,密被毛,花柱弯曲,柱头5浅裂。蓇葖果鲜红色,厚革质,长圆状卵形,长约5cm,宽约2-3cm,先端有喙,每果内有种子1-4颗。种子椭圆形或长圆形,黑褐色,直径约1.5cm。花期4-5月,但少数植株在10-11月常可第2次开花。
分布区域
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林内或灌丛中,亦有栽培。
目录
概述
功效作用
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相关论述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加工保存
采收加工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形态特征分布区域生长环境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