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本词条由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王丽霞 主任药师
审核
青蛙,中药名。为蛙科动物黑斑蛙RananigromaculataHallowell或金线蛙RanaplancyiLataste除去内脏的全体。黑斑蛙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金线蛙分布于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具有利水消肿,清热解毒,补虚之功效。常用于水肿,膨胀,黄疸,虾蟆瘟,小儿热疮,痢疾,疳疾,劳热,产后体弱。
中
文
名
称
:
青蛙
别
名
:
蛙、长股、哈鱼、田鸡、青鸡、坐鱼
性
味
归
经
:
味甘,性凉。归肺、脾、膀胱经
毒
性
:
无毒(《别录》)
药
材
分
类
:
动物
声
明
:
本词条仅用于中医药知识的科普,对于任何形式的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须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功能
利水消肿,清热解毒,补虚。
主治
用于水肿,膨胀,黄疸,虾蟆瘟,小儿热疮,痢疾,疳疾,劳热,产后体弱。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煮食,1-3只;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调敷。
注意事项
不宜多服。
相关论述
1、《别录》:“主小儿赤气肌疮,脐疮,止痛,气不足。”
2、《日华子》:“治小儿热疮。金线蛙去痨劣,解热毒。”
3、《本草衍义》:“解劳热。”
4、《日用本草》:“治小儿赤毒热疮,脐肠腹痛,疳瘦肚大,虚劳烦热,胃气虚弱。”
5、《纲目》:“利水消肿。烧灰,涂月蚀疮。”
6、《本草求原》:“解酒毒。”
相关配伍
1、治浮肿,咳嗽痰中带血:青蛙1个,砂仁、莱菔子各9g。置于青蛙腹中,缝好,外用黄泥包裹,烧存性,去泥研末。分作3次,黄酒冲服,每日1次。(《吉林中草药》)2、治噎膈反胃:青蛙7个,泥封,火烧存性,研末,1次服,连服3日。(《吉林中草药》)
3、治骨结核:青蛙1个,红糖60g,白酒60g,百部9。煮熟后1次食之,每日1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4、治毒痢噤口:水蛙1个。并肠肚捣碎,瓦上烘热,入麝香五分,作饼贴脐上。气通即能进食。(《纲目》
5、治浮肿:青蛙去内脏,煮熟,加白糖。每次1个,日服1次,连续服用。(《吉林中草药》)
6、治心脏性或肾脏性水肿:青蛙2只,韭菜根3-5棵。将青蛙两只,不剖肚不洗水,与韭菜根、叶共煮水半碗服。也可将煮熟之青蛙蘸醋嚼食。
采收加工
春、夏、秋三季均可捕捉,采得后去皮及内脏,鲜用或炙干。
动物属种
蛙科动物黑斑蛙
形态特征
1、黑斑蛙,体长约70-80mm,雄蛙略小,头长略大于头宽,吻钝圆,吻棱不显;鼻孔距眼较距吻端为近,眼间距窄,为上眼睑宽之1/2;鼓膜大,为眼径的2/3-4/5,犁骨齿两小团,左右不相遇。前肢短,指趾端钝尖,指长顺序3,1,2,4,指侧有窄的缘膜,第2指的最显著。关节下瘤明显。后肢较短而肥硕,胫跗关节前达眼部,左右跟部仅相遇或不相遇,趾间几为全蹼,第5趾外侧缘膜发达;关节下瘤小而明显;外跖突小,内跖突窄长,有游离的刃状突出。皮肤不光滑,背面有1对较粗的背侧褶,二脊侧褶间有四行至六行不规则的短肤褶,若断若续,长短不一,变异颇大,侧褶到体侧的皮肤也不光滑,腹面皮肤光滑。雄蛙有1对颈侧外声囊,第1指基部有粗肥的灰色婚垫,满布细小白疣。生活时颜色变异颇大,背面的基色为黄绿色或深绿或带灰棕色,具有不规则的黑斑,背中央常有1条宽窄不一的浅色的纵脊线,由吻端直到肛部;北方的雌性蛙多有深酱色或黑色者;背侧褶处色较浅,为金黄或黄或浅棕色,四肢背面有黑色横斑。2、金线蛙,体长50mm左右,雄蛙略小,头略扁,头长宽几相等,吻钝圆,吻棱不显,眼间距小于鼻间距或上眼睑之宽,鼻孔在吻与眼之间;鼓膜大而明显,几与眼径等大,紧接在眼后;犁骨齿两小团。指趾端尖圆,指长顺序3,1,4,2,第1,3指几等长,关节下瘤小而明显。后肢粗短,胫跗关节前达眼与鼓膜之间,左右跟部仅相遇,趾间几全蹼,第4,5跖间之蹼达跖基部,关节下瘤小而明显,内跖突发达成刃状,外跖突小。背面及体侧的皮肤有分散的疣,背侧有1对宽厚的背侧褶自眼后至胯部,有时在后端不连续,褶的最宽部分几与上眼睑等宽,颞褶不显;腹面光滑,肛部有疣。生活时背面色绿或橄榄绿;背侧褶及鼓膜棕黄色;后肢背面棕色横纹不显,股后方有1条黄色纵纹,这纵纹下面有1条较宽的酱色纵纹,腹鲜黄色或带有棕色点,尤以咽及胸部更为明显。雄性有1对咽侧内声囊,第1指有婚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