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兰


泽兰,中药名。为唇形科地笋属植物毛叶地瓜儿苗Lycopus lucidus Turcz. var.hirtus Regel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活血调经,祛瘀消痈,利水消肿的功效。主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血腹痛,疮痈肿毒,水肿腹水。
功能
活血调经,祛瘀消痈,利水消肿。
主治
主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血腹痛,疮痈肿毒,水肿腹水。
用法用量
1、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
2、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熏洗。
注意事项
1、无瘀血者慎服。
(1)《本草经集注》:防己为使。
(2)《得配本草》:血虚枯秘者禁用。
2、中西药配伍禁忌
(1)忌与强心苷类药物同用,会增加强心苷副作用的发生。
(2)与抗凝药配伍应用不宜用量过大。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葡萄糖苷、鞣质、树质,还含黄酮苷、酚类、氨基酸、有机酸、皂苷、泽兰糖、水苏糖、半乳糖、果糖等。
药理作用
本品具有改善血液流变性、抗凝血、改善微循环、镇痛等药理作用。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养营气,破宿血,主妇人劳瘦,女科要药也。”
2、《本经》:“主乳妇内衄,中风余疾,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金疮,痈肿疮脓。”
3、《别录》:“产后、金疮内塞。”
临床应用
1、治产后水肿,血虚浮肿:泽兰、防己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醋汤下。(张文仲《备急方》)
2、治产后血虚,风肿,水肿:泽兰叶、防己等份。上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不能饮者,醋汤调亦可。(《妇人良方大全》)
相关配伍
1、泽兰配防己:泽兰功长活血祛瘀,通经利水;防己功善清泄湿热,利水消肿。两药伍用,活血祛瘀,利水消肿功效显著。适用于产后水肿、腹水身肿等,对于瘀血阻滞、水瘀互结之水肿尤为适宜。
2、泽兰配丹参:泽兰长于活血通经,且行而不峻;丹参长于活血养血,且化瘀而不伤气血。两药伍用,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作用加强。适用于瘀血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产后瘀阻腹痛,及跌扑伤痛、痈肿疮毒等。
3、泽兰配当归:泽兰善活血调经;当归长于补血养血。两药伍用,行而不峻,补血不滞,活血补血,调经止痛功效显著。适用于血瘀兼血虚之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经行不畅。
4、泽兰配红花:泽兰功能活血调经,祛瘀消痈;红花功能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两药伍用,通利血脉止痛之功增强。适用于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及疮痈肿毒等。
5、泽兰配益母草:泽兰疏肝理脾,祛瘀调经,利水消肿;益母草活血调经,利水消肿。两药合用,水血并调,活血而不峻猛,利水而不伤阴,有活血调经,祛瘀生新之效。适用于水血同病所致的水肿、臌胀、小便不利、月经量少等。
鉴别用药
1、泽兰与泽泻:两药名称相近,均具有利水消肿之功,均可用治水肿、小便不利。然泽兰苦辛微温,利水消肿之力不如泽泻,善于活血化瘀调经,主治妇科血瘀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为妇科经产良药。泽泻甘淡寒,善于利水渗湿,除用治水肿、小便不利外,且能泄热,尤其善于泄肾与膀胱之热,下焦湿热者尤为适宜。
2、泽兰与佩兰:两药名称相近,均具有除湿之功,均可用治湿邪所致之证。然泽兰功擅活血调经,利水消肿,主治血瘀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跌打损伤及产后浮肿、小便不利等。佩兰功擅化湿,解暑,主治湿滞中焦,外感暑湿或湿初起,以及脾经湿热、口中甜腻、多涎、口臭等。
3、泽兰与丹参:两药均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之功,均可用治月经不调、痛经、产后瘀阻腹痛、跌扑伤痛、痈肿疮毒等。然泽兰微温和平,舒肝和营,调经止痛,凡瘀血阻滞,不论寒热,皆可应用。丹参苦寒,凉血活血,通经止痛,适用于热结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癥瘕积聚等。
4、泽兰与益母草:两药均为活血调经药,均具有活血祛瘀,利尿消肿之功,均可用治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瘀阻之证。然泽兰药性微温,和缓不峻,舒肝和营,活血调经,对妇科经产瘀血阻滞兼有肝郁不舒者较为适宜;其治水肿,多用治产后浮肿,小便不利。益母草药性偏凉,热结血瘀者用之为佳,且利尿之功胜过泽兰,广泛用治水肿病。
相关药品
调经活血片。
相关方剂
泽兰汤(《鸡峰普济方》)、泽兰汤(《外科十法》)、泽兰酒(《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药膳食疗
泽兰叶茶:
1、功效:活血化淤、通经利尿、健胃舒气。对月经提前或延后、经血时多时少、气滞血阻、小腹胀痛者甚宜,用于原发性痛经。
2、原材料:绿茶1克,泽兰叶(干品)10克。
3、做法:用刚烧沸的开水冲泡大半杯,加盖5分钟后可饮。
4、用法:常作饮料。头汁饮之快尽,略留余汁,再泡再饮,直至冲淡为止。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时采割,晒干。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略洗,润透,切段,干燥。
保存方法
置通风干燥处。
药材性状
茎呈方柱形,少分枝,四面均有浅纵沟,长50-100cm,直径0.2-0.6cm;表面黄绿色或带紫色,节处紫色明显,有白色茸毛;质脆,断面黄白色,髓部中空。叶对生,有短柄或近无柄;叶片多皱缩,展平后呈披针形或长圆形,长5-10cm;上表面黑绿色或暗绿色,下表面灰绿色,密具腺点,两面均有短毛;先端尖,基部渐狭,边缘有锯齿。轮伞花序腋生,花冠多脱落,苞片和花萼宿存,小包片披针形,有缘毛,花萼钟形,5齿。气微,味淡。
饮片性状
成品呈不规则的段。茎方柱形,四面均有浅纵沟,表面黄绿色或带紫色,节处紫色明显,有白色茸毛。切面黄白色,中空。叶多破碎,展平后呈披针形或长圆形,边缘有锯齿。有时可见轮伞花序。气微,味淡。
植物种属
唇形科地笋属植物毛叶地瓜儿苗。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7m。具多节的圆柱状地下横走根茎,其节上有鳞片和须根。茎直立,不分枝,四棱形,节上多呈紫红色,无毛或在节上有毛丛。叶交互对生,具极短柄或无柄;茎下部叶多脱落,上部叶椭圆形,狭长圆形或呈披针形,长5-10cm,宽1.5-4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呈楔形,边缘具不整齐的粗锐锯齿,表面暗绿色,无毛,略有光泽,下面具凹陷的腺点,无毛或脉上疏生白色柔毛。轮伞花序多花,腋生;小苞片卵状披针形,先端刺尖,较花萼短或近等长,被柔毛;花萼钟形,长约4mm,两面无毛,4-6裂,裂片狭三角形,先端芒刺状;花冠钟形白色,长4.5-5mm,外面无毛,有黄色发亮的腺点,上、下唇近等长,上唇先端微凹,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近圆形,2侧裂片稍短小;前对能育雄蕊2,超出于花冠,药室略叉开,后对雄蕊退化,仅花丝残存或有时全部消失,有时4枚雄蕊全部退化,仅有花丝、花药的残痕;子房长圆形,4深裂,着生于花盘上,花柱伸出于花冠外,无毛,柱头2裂不均等,扁平。小坚果扁平,倒卵状三棱形,长1-1.5mm,暗褐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
分布区域
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道地产区
江苏徐州、广西梧州。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2100m以下的沼泽地、山野低洼地、水边等潮湿处。
生长见习
喜温暖湿润气候。在6、7月高温多雨季节生长旺盛。耐寒,不怕水涝,喜肥,在土壤肥沃地区生长茂盛,以选向阳、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或砂壤土栽培为宜;不宜在干燥、贫瘠和无灌溉条件下栽培。
繁殖方式
用根茎或种子繁殖。
栽培技术
1、根茎繁殖:在采挖根茎时,选色白、粗壮、幼嫩的根茎,切成10-15cm长小段,按行距30-45cm,株距15-20cm,立即栽种,每穴栽2-3段,覆土厚5cm,稍镇压后浇水。冬种的于次年春出苗,春种10d左右出苗。每1公顷用种量750-900kg。
2、种子繁殖:种子采收后,于3-4月间条播,行距30cm,播后覆土,稍加镇压。种子发芽率50%-60%。土壤温度在17-20℃左右,有足够的温度播种后,约10d左右出苗。每1公顷播种量3.75kg。
病虫防治
1、病害
锈病,可用敌锈钠200-300倍液,加少许合成洗衣粉,喷雾防治。
2、虫害
(1)尺蠖:6、7月发生,可用90%敌百虫800-1000倍液喷雾。
(2)紫苏野螟。幼虫为害叶部,北京于7-9月间出现。防治方法为清园,处理残株,收获后翻耕土地,减少越冬虫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