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症


多汗症(hyperhidrosis)是指在正常生活环境和条件下患者局部或全身皮肤异常多汗。全身性多汗症少见,但身体局部多汗较常见。
临床分类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局限型多汗和泛发型多汗两类。
流行病学
不会传染。
局部多汗症常初发于儿童或青少年,多有家族史。
总述
多汗症的原因可分为疾病性和功能性失调两种。
基本病因
1、疾病性
见于内分泌失调或激素紊乱,如甲状腺亢进、垂体功能亢进、妊娠、糖尿病、神经系统疾患等。
2、功能性
与精神性因素有关,可能因精神紧张、焦虑、愤怒、恐惧等异常情绪引起交感神经功能失调所致。
诱发因素
服用普萘洛尔、毛果芸香碱等药物,酗酒,吸毒,或处于妊娠期、更年期等特殊生理时期等,均可诱发多汗症的发生。
总述
出汗多是多汗症的主要表现,但不同类型的多汗症有各自的症状表现特点。
典型症状
1、局限型多汗
男女均可发生,常初发于儿童或青春期,一般持续数年,至25岁以后常自然减轻。多见于掌跖、腋下、腹股沟、会阴部,其次为前额、鼻尖和胸部,其中以掌跖最为常见。患者常伴有末梢血液循环功能障碍,如手足皮肤湿冷、青紫或苍白,易患冻疮等。足部多汗由于汗液蒸发不畅,可致足底皮肤浸渍发白,伴脚臭,并易继发细菌和真菌感染。腋窝部及阴部多汗者,有时可能伴有臭汗症,此外由于该部位皮肤薄嫩,经常潮湿摩擦,还易发生擦烂性红斑,伴发毛囊炎、疖等。
2、泛发型多汗
主要是因其他疾病引起的全身广泛性多汗,如感染性高热,由于神经系统的调节或口服退热剂,需通过出大量汗进行散热。其他如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包括皮质及基底神经节)、脊髓及周围神经损伤也可发生全身多汗。部分患者出汗后还可能会引起湿疹、痱子等。
并发症
汗疹、毛囊炎等。
预计检查
医生首先会对多汗的部位进行检查,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一些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以辅助本病的诊断。
体格检查
通过观察多汗的部位,了解是否存在异常皮损等症状,根据其特点表现,有助于明确多汗症类型的诊断。
实验室检查
必要时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血、尿、便及脑脊液常规检查及血生化检查,以排查是否存在躯体异常病变,但多汗症患者可无异常表现。
影像学检查
有时还可能需要对头颅、肢体进行X线、CT等影像学检查,以便于明确多汗的病因,辅助疾病的诊断。但多数多汗症患者检查无异常表现。
其他检查
进行自主神经功能检查,对多汗症有辅助诊断及鉴别意义。
诊断原则
根据多汗的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以及结合客观检查,通常不难诊断。
鉴别诊断
需与生理性出汗相鉴别,正常人在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热天高温环境下均可有大量出汗,属正常生理现象,不属多汗症。
治疗原则
常采用药物、物理或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同时注意避免精神紧张及情绪激动,由其他疾病导致者还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
1、外用药物治疗
用药时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常用收敛性药物,如5%明矾溶液、5%鞣酸溶液或2%~4%甲醛溶液,腋部多汗者可外用20%氯化铝乙醇溶液,用药前应先将腋部擦干,每晚睡前外用。
2、系统药物治疗
某些镇静药如溴剂、苯巴比妥、氯丙嗪、谷维素等对情绪性多汗症有效。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颠茄、溴丙胺太林等内服有暂时效果,但可致口干、皮肤潮红、心悸等不良反应。
相关药品
5%明矾溶液、5%鞣酸溶液、2%~4%甲醛溶液、20%氯化铝乙醇溶液、溴剂、苯巴比妥、氯丙嗪、谷维素
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无效时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切除汗腺对腋部多汗症通常有效,交感神经切除术对手足多汗症有良好疗效。
其他治疗
1、注射治疗
A型肉毒杆菌毒素(BTA)可用于治疗腋窝多汗症,对掌跖多汗症亦有效。BTA可通过阻止胆碱能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发挥作用。注射部位的皮肤4~6个月基本不出汗,常见不良反应为注射部位疼痛和肌无力,但均为暂时性。
2、物理治疗
用自来水及直流电进行电离子透入疗法,适用于手足多汗症。
治疗周期
多汗症的治疗周期一般为4-8周,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一般预后
多汗症患者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积极治疗后,通常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一般预后良好。
危害性
多汗症虽然一般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但可能会引起心理或生理的不适,严重者还可能造成心理障碍,影响正常工作、学习、社交和生活。
自愈性
部分多汗症患者经过自我调节后,多汗症状可得到缓解。
治愈性
部分患者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后可以治愈。
治愈率
目前缺乏大样本数据统计,因此尚无确切治愈率数据。
复发性
采用药物或注射肉毒杆菌等方法进行治疗者,停止治疗后,部分患者疾病可能会复发,需再次接受治疗。
总述
日常注意皮肤清洁,保持情绪稳定,并观察疾病的治疗效果及恢复情况。
心理护理
由于多汗症持续存在,有时可能会在日常生活中造成尴尬情况,容易会引起患者焦虑、烦躁、自卑等不良心理,家属要多关心患者,并及时给予安慰;患者也可通过听音乐、看视频等方法稳定心态,去除不良情绪,树立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用药护理
严格遵循医嘱用药,避免擅自用药,同时要了解药物的用量、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一旦出现不适,要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医生对药物进行调整,防止耽误治疗。
术后护理
1、术后注意遵医嘱定期换药,保持切口干燥清洁,防止感染。
2、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切口撕裂,影响愈合。
生活管理
1、在安静、舒适的环境内休息,有助于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
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洗衣物,保持皮肤清洁;
3、穿透气、柔软的衣物、鞋袜;
4、规律作息,保证睡眠,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5、适当增加活动或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病情监测
注意观察治疗后多汗症状有无减轻,病情有无反复,一旦出现任何不适,要尽早就医进行治疗。
复诊须知
若长期治疗不见好转,或治愈后出现疾病复发,要及时就医,避免耽误治疗。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合理膳食、清淡饮食,注意保证机体营养摄入充足、均衡。
2、食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水果、蔬菜,有助于减轻臭汗症状。
3、可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可保持大便通畅,促进机体代谢,减少汗腺分泌。
饮食禁忌
1、避免过于油腻食品,以防促进汗腺分泌。
2、少食葱、姜、蒜等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加重多汗症状。
3、限制烟酒摄入,少喝咖啡、浓茶等,以防对机体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治疗效果。
预防措施
避免病因,改善日常不良习惯,保持机体稳定等,均可预防多汗症的发生。
1、保持平稳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
2、积极治疗可能导致内分泌紊乱或激素紊乱的疾病;
3、合理膳食,均衡营养,戒烟、酒等不良习惯;
4、避免服用诱发多汗症的药物;
5、规律作息,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概述
临床分类病因
总述基本病因诱发因素症状
总述典型症状并发症检查
预计检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其他检查诊断
诊断原则鉴别诊断治疗
治疗原则药物治疗相关药品手术治疗其他治疗治疗周期治疗费用预后
一般预后危害性自愈性治愈性治愈率复发性日常
总述心理护理用药护理术后护理生活管理病情监测复诊须知饮食
饮食调理饮食建议饮食禁忌预防
预防措施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