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
临床分类
1、缺血性脑中风(卒中)
根据病程不同可分为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进展性卒中、完全性卒中。
(1)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但在3周内可完全恢复。
(2)进展性卒中:脑缺血症状逐渐发展和加重,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有梗死灶存在。常见于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塞。
(3)完全性卒中:脑缺血症状发展迅速,发病后数分钟至1小时内达到高峰。
2、出血性脑中风(卒中)
根据出血部位不同,可分为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脑实质出血包括基底节区出血、丘脑出血、脑叶出血、脑干出血、垂体出血、小脑出血和脑室出血。
流行病学
1、缺血性脑中风,男高于女,男性和女性发病率分别为212/10万和170/10万。
2、出血性脑中风,发病率12~15/10万。
1、我国住院急性缺血性脑中风患者发病后1个月内病死率约为2.3%~3.2%,3个月时病死率9%~9.6%,1年病死率14.4%~5.4%。
2、脑出血发病凶险,病情变化快,致死致残率高,超过70%的患者发生早期血肿扩大或累及脑室,3个月内的死亡率为20%~30%。
1、发病率逐年升高,由1993年的0.40%上升至2013年的1.23%。
2、发病平均年龄逐年降低,平均年龄为63岁。
3、我国急性中风患者第1年复率达17.7%,5年累积复发率> 30%。
1、肥胖超重者、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发病风险大。
2、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发病。
目前普遍认为冬季高发,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低温可使体表血管的弹性降低,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进而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寒冷刺激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使小动脉痉挛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易诱发中风。
2、寒冷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血液浓度增高,促使血液中栓子的形成而发病。
3、寒冷使呼吸道抵抗力降低,导致支气管和肺部感染,急性炎症过程会引起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大量的炎性介质会破坏血液系统,凝血功能失衡,导致血栓形成,促进脑中风的发生。
总述
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的病因不同。缺血性中风是由供应脑部氧气和营养的血管发生狭窄或堵塞引起。出血性中风是由于大脑内出血或大脑周围出血引起的。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原因,心源性栓子的脱落是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颅内动脉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基本病因
1、动脉硬化
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性动脉硬化。脑动脉硬化和狭窄可促发脑缺血性中风。
2、动脉炎
如结核、梅毒、结缔组织疾病和钩端螺旋体所致的动脉炎等,可使动脉增生、肥厚、狭窄,而促发脑中风。
3、先天性血管疾病
如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可发生破裂出血造成出血性脑中风;先天性血管狭窄可造成缺血性脑中风。
4、血管外伤性损伤
外伤、受压、颅脑手术、插入导管和穿刺导致的血管损伤,可造成出血性中风。
5、血液异常导致血栓易形成
如高黏血症(见于脱水、红细胞增多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和白血病等),凝血机制异常(应用抗凝剂口服避孕药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血友病及血液流变学异常所导致血黏度增加和血栓前状态。
6、血压异常
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病因。低血压会导致脑部血流供应减少引起缺血性脑中风。血压急骤波动也能增加脑中风的风险。
7、心脏病
心功能障碍、传导阻滞、风湿性或非风湿性瓣膜病、心肌病等心脏病发作,可导致低血压;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纤颤,可导致其它部位形成的栓子脱落并游离,最后可能堵塞在脑部。
危险因素
1、不可控制的危险因素
(1)年龄:年龄越大,中风发生风险越高。
(2)性别:男性发病风险大于女性。
(3)种族:有研究发现不同种族的人群患病率有一定差异。
(4)家族史:家族中有人有中风或其他脑血管疾病史,发病风险会增大。
(5)有中风发作病史的患者,若不积极控制危险因素,仍有发病风险。
2、可控制干预的危险因素
(1)疾病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房颤、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颈动脉狭窄等。
(2)生活因素:长期熬夜、吸烟、酗酒、体力活动不足、肥胖和超重。
总述
典型症状
1、偏瘫,即一侧肢体无力、活动受限、运动不能,有时表现为没有先兆的跌倒、行走困难、头昏眼花、平衡或协调功能丧失、生活不能自理。
2、偏身感觉障碍,即脸、舌、手或腿脚麻木,感觉迟钝,最常发生在身体的一侧,有时还会伴有耳鸣、听力减退或事物旋转感。
3、偏盲,即双眼的同一侧看不见东西。
4、失语,即语言障碍,主要表现为语言不利、吐字困难、失语或者语不达意,听不懂别人和自己说的话,不理解也写不出以前会读会写的字。
5、未知原因的剧烈头痛,有时伴喷射性呕吐。
6、眩晕伴恶心呕吐,眩晕即看东西天旋地转或自己感觉在旋转。
7、发音及吞咽困难,说话时舌头变笨,言语含糊,喝水吃饭呛咳。
8、视觉异常,主要表现有一过性黑朦,患者突然眼前发黑、视物不清,有时复视,即看东西成双影。
9、意识障碍,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老想睡觉或整日昏昏沉沉,很多患者会频繁打哈欠;有的会突然变得沉默寡言、表情淡漠、行动迟缓或多语易躁;有的会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有的会猝倒,昏迷不醒。
并发症
1、脑水肿与颅内压增高
发病率高,暂无大样本统计数据。医生会给予甘露醇、呋塞米等利尿脱水降颅压治疗,必要时开颅减压。
2、梗死后出血性转化
患者因脑血管狭窄或堵塞造成的脑梗死入院,后期治疗过程中出现了脑血管破裂出血情况,发病率约为8.5%~30%,通过停用可导致出血的药物可以预防。
3、癫痫
发病率早期约2%~33%,晚期约3%~66%,可以对症抗癫痫治疗,不推荐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物。孤立发作一次或急性期病性发作控制后,不建议长期使用抗癫痫药物。中风后2~3个月再发的癫痫,建议按癫痫常规治疗。
4、吸入性肺炎
发病率约5.5%,系吸入酸性物质,如动物脂肪、食物、胃内容物、挥发性的碳氢化合物或其他刺激性液体后,引起的肺损伤。严重者可发生呼吸衰竭或呼吸窘迫综合征。通过早期处理吞咽困难,避免误吸可以预防。
5、排尿障碍与尿路感染
在出现尿失禁的患者中(约占总体的40%-60%),约29%的患者发生尿潴留。预防方式:尿失禁者避免留置尿管,尿潴留者应测定膀胱残余尿。可配合物理按摩、针灸等方法促进恢复排尿功能,必要时可间歇性导尿或留置导尿,有尿路感染者根据病情决定抗感染治疗。
6、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发病率约2%,鼓励尽早下床活动可以预防。
7、压疮
脑中风卧床患者,常伴有肢体瘫痪、感知觉障碍等症状,使患者易出现血液循环阻滞、营养不良、皮肤受压、水肿、感觉缺失等异常现象,从而易引起压疮。因此患者的日常护理非常重要,陪护人员要帮助患者勤翻身和清洁身体,预防压疮。
8、营养障碍
约50%的患者存在吞咽困难,可能会出现营养障碍,必要时给予补液和营养支持。提倡肠内营养支持。
9、中风后情感障碍
应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注意中风后焦虑与抑郁症状,必要时请心理专科医师协助诊治。对有中风后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应该行相应干预治疗。
10、应激性溃疡
机体遭受严重创伤(包括大手术)、感染及其他应激情况时,出现胃、十二指肠黏膜的糜烂、浅溃疡、渗血等急性损伤。
家庭处理
对于脑中风患者,时间就是生命,如果在短时间内能发现症状,并且得到及时治疗,能很大程度上降低脑中风导致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所以如果发现周围人有可疑症状,应快速识别并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可以学习和利用FAST口诀:
1、F即Face(脸):脸部一侧可能发生面瘫,患者无法微笑,嘴巴或眼睛下垂。
2、A即Arm(手臂):疑似中风患者无法顺利举起单手或双手,单手或双手无力、麻木而动弹不得。
3、S即Speech(说话):患者无法流利对答,或说话含糊不清,尽管处于清醒状态,却无法把话说清楚。
4、T即Time(时间):如果发现上述 3条中的一条或多条症状,应第一时间拨打“120”,尽快前往有卒中中心的医院或神经内科进行救治。
急诊(120)指征
1、突发一侧上肢或下肢麻木、无力甚至丧失运动能力;
2、突然感到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3、突然出现舌强言謇(舌体伸缩不利、吐字不清或讲话不灵)、智力障碍等;
4、突发不同于以往的严重头痛;
5、双眼突然看不清眼前出现的事物;
6、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7、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血脂异常等病史,发生上述症状;
8、出现其他危急的情况。
以上均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就诊科室
1、诊断科室为急诊科、神经内科。
2、若需手术治疗,还涉及神经外科、血管外科。
预计检查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糖、肝肾功能和电解质。
2、血液常规、凝血功能。
影像学检查
1、CT
平扫CT可准确识别绝大多数脑中风,并帮助鉴别非血管性病变(如脑肿瘤),是疑似脑中风患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CT平扫出血性病灶为高密度,缺血性病灶为低密度。怀疑动脉引起中风者可以做CTA检查。肾脏功能不全的患者不能使用造影剂做CT血管成像(CTA)检查。
2、脑磁共振MRI
患者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假牙、心脏支架等不能行MRI检查。MRI血管成像(包括动脉成像和静脉成像)可以看到动脉瘤、静脉窦血栓等引起脑中风的病灶。
3、脑血管造影(DSA)
属于有创伤的检查,需要住院后在手术室局麻下操作。能清晰显示脑血管各级分支及引起脑中风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分布,发病的血管也可以清楚显示,了解血流动力学改变,为血管内栓塞治疗、血管再通或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病因病理解剖,仍是当前血管病变检查的“金标准”。
诊断原则
鉴别诊断
1、颅内占位性病变
颅内肿瘤(特别是瘤中风时)或脑脓肿也可急性发作,引起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类似于脑梗死。脑脓肿可有身体其他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的病史。头部CT及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2、面瘫
面瘫是指面神经的瘫痪,又叫面神经麻痹。面瘫可以由脑中风导致,也可以由外伤、神经病变导致。脑中风是脑血管的病变,多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有关,而且多伴有偏瘫、言语表达不清等症状。
3、意识障碍昏迷
当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昏迷时,需要与脑中风发作后的昏迷相鉴别。比如肝性昏迷、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酒精中毒等,都是容易混淆的因素。医生收治患者后,会检查患者是否存在定位体征(诸如双眼瞳孔大小不一致),以此排除其它疾病造成的昏迷,便于确诊脑中风。
治疗原则
脑中风的病因复杂多样,医生会根据不同中风类型和患者个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脑中风的治疗重在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康复训练和预防复发。不同类型中风,治疗原则不同。缺血性中风,早期多对症支持治疗,稳定后可针对病因治疗,治疗包括脱水降颅压、血液稀释、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等,必要时需要行手术治疗。出血性中风早期应绝对卧床,避免活动,脱水降颅压,加强护理维持生命功能,必要时手术治疗。
急性期治疗
药物治疗
1、急性期溶栓药物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4.5小时内,推荐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尿激酶。发病6小时内的缺血性中风患者,如不能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考虑静脉给予尿激酶。
2、神经保护类药物
依达拉奉、胞二磷胆等。
3、调脂药
一般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伴有血脂异常的缺血性中风。
4、降血糖药物
约40%的患者存在中风后高血糖,目前公认应对高血糖进行控制,但采取何种降糖措施及目标降糖值,尚无最后结论,以医生处方为准。
5、抗血小板药
非心源性缺血性中风,大部分均需要给予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均可作为首选药物。
6、抗凝药物
对于既往有房颤的缺血性中风患者,可使用华法林、低分子肝素、口服抗凝剂和凝血酶原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抗凝治疗。
相关药品
依达拉奉、胞二磷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低分子肝素
手术治疗
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去骨瓣减压术降低颅内压、开颅血肿切除术、介入治疗、脑室减压引流术。
1、去骨瓣减压术
适用于对于脑中风严重、颅压高、脑水肿严重或脑风险大的患者可行去骨瓣减压术降低颅内压。常见的并发症为:新发的脑梗死、脑出血。
2、开颅血肿切除术
对于出血性脑中风患者,影像可以看到明确的脑实质内血肿,经评估内科治疗无法消除时,需要开颅进行血肿切除清理。主要的并发症有术后出血、颅内感染等。
3、血管支架植入和血管扩张术
适用于慢性闭塞性脑血管病,如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脑底动脉闭塞定(烟雾病)以及各类炎症性闭塞等。
4、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如果患者颈动脉明显狭窄阻塞,可能需要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来使狭窄的动脉再通。
5、脑室穿刺引流术
脑出血破入脑室、脑积水,或伴神经功能继续恶化或脑干受压时可考虑行脑室穿刺引流术。
中医治疗
治疗周期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一般预后
危害性
1、急性发作,有危及生命的可能,本病致死率高。
2、抢救后,患者多需要漫长的恢复期,尤其是运动、语言等各种功能的异常,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部分患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3、大脑损伤和机体功能损伤,这种损伤可能是永久性的,致残率高。
治愈性
1、经治疗后,对功能无影响的小出血或梗死可治愈。
2、造成明显脑功能损伤的,多不能治愈,有部分轻度患者通过积极治疗和康复训练,可以基本恢复正常。
根治性
复发性
后遗症
一般认为,脑中风后遗症的遗留都在一年以后,除神志清醒外,各种功能损害表现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症状称为后遗症。
1、瘫痪
脑中风瘫痪分为偏瘫、四肢瘫、截瘫,但以偏瘫为主,偏瘫又称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眼部以下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
2、感觉障碍
偏身感觉障碍往往与偏瘫及偏盲伴随,常称为三偏综合征。表现为皮肤黏膜痛觉、温度觉和触觉障碍,肌肉肌腱、骨膜和关节的运动觉、位置觉和振动觉障碍,皮肤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图形觉和实体觉障碍、对侧的同向偏盲等。
3、失语
主要表现为对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丧失。
4、吞咽功能障碍
不受控制的流口水、咀嚼费力,食物向口腔后部推进困难,口腔控制食物的能力下降,很难将食物咽下,经常发生误吸。
5、排尿功能障碍
可能会出现尿失禁、尿潴留等。
6、失认
是指患者认识能力的缺失,它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及对身体部位认识能力的缺失。
7、失用
即运用不能,患者肢体无瘫痪,也无感觉障碍和共济失调,但不能准确完成有目的的动作。
8、情感障碍
脑中风患者常常会出现与发病前完全不同的性格和脾气,如易激动、急躁、妄想、抑郁、强哭及强笑等,亦可出现性格、行为的改变。
9、癫痫
常表现为肢体抽搐、意识丧失或意识障碍,一般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可伴有口吐白沫和尿失禁。
总述
心理护理
脑中风后,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如悲伤、沮丧、失眠、思虑过度、兴趣减退、易愤怒甚至有绝望或自杀的意念等。据报道,脑中风后30%~60%的患者出现情绪低落。主要是患者由于脑组织损伤可能引起情绪障碍,而生病本身也会使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情绪问题。抑郁症状的存在可导致患者不配合治疗,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医护和家属应共同努力,积极疏导,使患者身心放松,解除其内心痛苦,使患者树立信心,积极进行康复治疗。
1、家人要耐心地倾听患者的心声,引导患者把不良的情绪发泄出来。
2、让患者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如病因、治疗、康复的方法以及预后措施,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疾病,纠正患者一些不合理的认知,增强康复的信心。
3、每天与患者沟通3小时左右,充分了解患者的情绪动态,并及时给予安慰、鼓励。
4、脑中风后患者可能认为自己是家庭的负担,这时,亲朋好友要经常探视患者,并适时给予患者鼓励的话语。
5、家人说话时,注意语气,避免刺激患者,损害患者的自尊心,要为患者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6、经过康复训练提高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独立生活能力,对于患者取得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给患者一个正面的刺激,可达到提高患者自信心的目的,从而使低落的情绪得到改善。
7、可在心理门诊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必要时可使用药物配合同时改善患者情绪,如果合并有睡眠差可在晚上睡前服用少量助眠药物。
用药护理
生活管理
1、积极预防压疮
(1)使用软硬适中的床垫,床太硬容易发生压疮,太软不易翻身。
(2)下肢要抬高,经常给患者翻身和按摩,通常2~3 h翻一次,患侧和健侧交替。
(3)勤更换内衣裤,以棉质柔软宽松为宜,每日用温水清洗皮肤1次,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
(4)保持皮肤的柔润度,清洗后皮肤可用润肤露涂抹预防干燥,可以抵御摩擦力和压力的伤害。
(5)对于关节突出部位可加垫软枕,禁用气圈,因为气圈不能有效减压反而可能造成新的受压。
(6)每次翻身都应检查受压部位的骨突处,以便了解皮肤受压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妥善处理。
(7)对于受压的骨突部位,用手掌的大鱼际肌、小鱼际肌局部按摩,每个部位按摩3~5分钟。
2、预防吸入性肺炎
(1)及时清除患者口腔分泌物、食物残渣及呕吐物,保持患者口腔清洁湿润。
(2)当痰黏稠咳不出时,可咨询医生进行雾化化痰或应用化痰药物,并多饮水,使痰液稀释。家属可以用空心掌在患者背部从下到上叩击振动,辅助患者排痰。
(3)平时加强口腔护理,定时翻身拍背,鼓励患者深呼吸、主动咳嗽。
(4)鼓励患者端坐或起床,尽量减少卧床时间,多做扩胸动作。
3、预防尿路感染
(1)加强营养,多饮水,达到多排尿冲洗尿道的目的,每天饮水1500~2000毫升。
(2)做好患者卫生护理,尤其是肛门周围的清洁,保持皮肤、会阴及床铺清洁。
(3)必须用尿布时做到及时更换,否则尽量坐位排二便。
(4)对于在家中留置导尿的患者,留置导尿时注意消毒,定时夹管及放尿。
4、生活环境
(1)在家中应建立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注重保证患者安全。室内采光柔和,不放置危险品,物品放置以方便患者行动为宜。
(2)平时注意保持地面平坦和干燥,浴室及厕所安装扶手架,方便患者抓握,为患者选择轻便、防滑和合脚的软底鞋。
(3)行走训练时应注意防止跌倒,以免造成骨折或其他伤害。
(4)鼓励患者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集体活动,满足其兴趣爱好及合理要求。年老者或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外出最好有人陪同。一人外出时可佩戴身份识别卡(姓名、地址、联系人、电话等),一旦走失,便于寻找和联系。
特殊护理
患者需尽早进行语言、运动等多方面康复训练,尽快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在家中可进行:
1、肢体功能训练
偏瘫患者应在病情稳定后尽快离床,进行站立和步行训练,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等,可应用电刺激治疗、抗痉挛药物(如替扎尼定、丹曲林等)。
2、语言训练
存在交流障碍的患者需针对语音和语义障碍进行治疗,早期可给予相应的简单指令训练、口颜面肌肉发音模仿训练、复述训练,口语理解严重障碍的患者可以试用文字阅读、书写或交流板进行交流。
3、生活活动训练
吞咽和排泄障碍患者需进行针对性训练,如调整体位、调整食物和流质饮食等以保证安全的吞咽运动。住院时给予膀胱、肠道训练,大便软化剂和泻药可适当用于便秘或肠梗阻患者。
4、认知训练
可待急性期过后进行认知障碍详细的评测和针对性的康复。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饮食原则
(1)注意控制食量:每餐最好维持在八分饱(晚餐更不可过饱),决不可暴饮暴食。
(2)宜进低盐饮食:每天食盐摄取量最好低于6克或遵医嘱。
(3)宜进低脂饮食:应限制动物脂肪和不吃动物内脏等。平时的饮食宜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
(4)食品合理搭配:饮食应多品种多变化,注意主副食、荤与素、粗细粮的合理搭配,不可偏食。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
(5)多吃新鲜蔬菜:绿叶蔬菜和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维生素C有助于保护血管壁,增强血管的柔韧性和弹性,减少脆性,防止血管出血,对预防与减少脑中风和心肌梗死等有重要作用。
(6)及时补充饮水:饮水过少可致血液浓缩和黏稠,易引起脑血栓形成。
(7)注意戒烟限酒:吸烟不仅会引起肺癌,也是脑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
(8)其他:脑中风患者病情如已稳定,但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吞咽困难时,应采用鼻饲饮食;若脑中风患者神志清醒,但进食时有时发生呛咳,则应给予糊状饮食,其饮食内容为蒸蛋羹、肉末菜末稠粥、肉末菜末烂面条、牛奶冲藕粉、水果泥或将饭菜用捣碎机捣烂后给患者食用。
2、吞咽障碍的患者饮食护理
(1)进食前让患者放松精神,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让患者坐直或者头稍前倾45"左右,由健侧咽部吞入食物,使健侧咽部扩大有利于食物的进入。
(2)根据饮食特点及吞咽障碍的程度,给予患者喜欢的食物,搭配鲜牛奶、蔬菜汁和果汁等,将固体食物改成泥状或糊状,从而降低吞咽难度。
(3)进食时,将食物放在口腔健侧,摄入量每次以一汤匙为宜,把汤匙背轻压舌部一下,以刺激患者吞咽。
(4)在进食液体过程中,一般不使用吸管,防止患者吸入气管。
(5)早期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可防止发生咽下肌肉的萎缩,加强舌头的按摩和运动,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避免发生误吸。
(6)脑中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由于不能像发病前一样正常进食,而容易出现烦躁、易怒的情绪。在进行吞咽功能训练时,家属应耐心疏导,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为患者制定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饮食禁忌
1、不宜吃含油脂过高及油炸类食物,如肥肉、动物油等。
2、不宜吃含盐高的菜品或腌制品,如咸肉、咸菜、熏酱食物等。
3、不宜吃辛辣调味品及咖啡、浓茶等刺激食物。
4、脑中风患者应限制饮酒。康复后如要饮酒,推荐女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15g,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 g。15g酒精相当于450ml啤酒、150ml葡萄酒或50ml 低度白酒。
其他注意
1、谷薯类
保证粮谷类和薯类食物的摄入量在200g~300g。优选低糖高膳食纤维的种类,如莜麦、荞麦、玉米面、小米、燕麦、麦麸、糙米等。
2、动物性食品
(1)禽畜肉类:建议每日禽肉类食物的摄入量在50g~75g。优选低脂肪高优质蛋白的种类,如鸽肉、火鸡腿、鸡胸肉、牛里脊、猪里脊等。
(2)鱼虾类:建议每日鱼虾类食物的摄入量在75g~100g。优选低脂肪高优质蛋白的种类,且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海参、鲢鱼、青鱼、鲤鱼、带鱼、鳗鱼、鳕鱼等。
(3)蛋类:建议每日蛋类的摄入量在25g~50g。对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的脑中风患者,应少吃蛋黄,可2~3d吃一个。
(4)奶类及奶制品:建议每天饮300g奶或相当量的奶制品。优选低脂肪、脱脂奶及其制品。
3、豆类及其制品
建议每天摄入30g~50g大豆或相当量的豆制品。优选绿豆、黑豆、红小豆、黄豆、豆浆、豆腐、豆汁等。
4、蔬菜
脑血管疾病患者每日蔬菜摄入量为500g以上,以新鲜绿叶类蔬菜为主,如菠菜、油菜、空心菜、生菜、莴笋叶等。
5、水果
不伴有高血糖的脑血管疾病患者每日水果摄入量为150g左右。可优选西瓜、橙子、柚子、柠檬、桃子、杏、猕猴桃、枇杷、菠萝、草莓、樱桃、火龙果等。
6、坚果
坚果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建议每周可摄入50g左右。优选开心果、大杏仁、白瓜籽、核桃等。
预防措施
控制危险因素,治疗能导致中风的疾病,调整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中风发生。
1、肥胖和超重者应积极控制体重。
2、适量运动,正常成年人每周至少有5天,每天30~45min的体力活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或其他有氧运动。
3、合理均衡饮食。少油盐、低糖,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优质肉类等。
4、监测并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
5、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