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疳积


小儿疳积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证,属于中医病证的范畴。本病是疳证(分疳气、疳积、干疳三阶段)发展至第二阶段,是由于喂养不当、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但古代所说之“疳积”已与现代之“疳积”有了明显的区别,在古时候,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人们常常饥饱不均,对小儿喂哺不足,使脾胃内亏而生疳积,多由营养不良而引起,也就是相当于西医所讲的“营养不良”。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且近来独生子女增多,家长们又缺乏喂养知识,盲目地加强营养,反而加重了脾运的负荷,伤害了脾胃之气,滞积中焦,使食欲下降,营养缺乏,故现在的疳积多由营养失衡造成。
流行病学
目前本病的发病率逐渐降低。
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
总述
小儿疳积主要由于喂养不当、疾病因素、先天因素等原因所造成。
基本病因
1、喂养不当
这是由于婴幼儿时期脏腑娇嫩,机体的生理功能未成熟完善,而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吃不饱,会一次性大量喂哺或频繁喂哺饮食尚不能自节的婴幼儿。但是哺食过早,甘肥、生冷食物吃得太多,会损伤脾胃之气,耗伤气血津液,就会出现消化功能紊乱,产生病理上的脾气虚损而发生疳积之证。
2、疾病因素
多因小儿长期患病,如虫病(多指蛔虫病)、经常呕吐、慢性腹泻等,加之病后失调,津液受伤,均可导致脾胃虚弱,吸收和代谢的功能减弱,气血得不到充分补充,长此以往则导致疳积的产生。
3、先天因素
包括受父母身体素质较差、孕期母体患病累及胎儿、孕期用药损伤胎儿等,导致孩子出生后先天体质差(多见于早产儿、难产儿),使得脾胃虚弱,导致营养不良而形成疳积。目前较为少见。
总述
患儿主要表现为面黄肌瘦、烦躁爱哭、睡眠不安、食欲不振、腹胀等。
典型症状
1、腹胀
腹部鼓胀,有时可出现疼痛。严重时可见青筋暴露。
2、食欲
食欲不振或食多且大便多。部分患儿可有呕吐酸馊乳食的表现。
3、睡眠不安
睡眠不安,可伴揉眉挖鼻、咬指磨牙等异常动作。
4、精神状态
精神差,烦躁爱哭,易激动。
5、全身症状
形体明显消瘦,面色萎黄无光泽。头发稀疏、没光泽。部分患儿可有低热,小便短黄或如米泔,大便酸臭或溏薄等表现。舌淡,苔薄腻,脉沉细。
并发症
小儿疳积重症可出现眼疳、口疳、疳肿胀、贫血等问题。
1、眼疳
主要表现为眼睛干涩、失神、畏光,时常眨眼,眼红,眼角溃烂,严重者可导致眼球混浊,白睛生翳(一种白斑,可导致视线障碍),夜晚视物不清等。
2、口疳
主要表现为口舌生疮,口腔糜烂、秽臭难闻,面部唇部发红,烦躁哭闹,小便黄赤,可伴发热,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3、疳肿胀
主要表现为足踝、眼睑浮肿,严重者可出现四肢水肿,小便短少,面色没有光泽,全身乏力,舌质淡嫩,苔薄白。
4、贫血
严重者容易导致贫血等问题。
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儿进行望闻问切等体格检查外,还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超声检查、X线、CT、内镜检查、胃功能检查等。
体格检查
可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检查,包括观察患儿的情况、仔细询问病史、进行脉诊等。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了解有无消化道出血及贫血。
2、粪便隐血试验
了解患儿有无消化道出血情况。
3、其他
包括肝肾功能、血糖、甲状腺功能等检查,以进一步明确病因。
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除外肝、胆、胰、肾等疾病。
2、X线检查
胃肠X线钡餐造影检查用于了解患儿胃肠情况,以便更好地评估病情。
3、CT检查
腹部CT扫描用于除外胰腺疾病、小肠和腹部血管性病变等。
其他检查
1、内镜检查
主要除外食管、胃、十二指肠炎症、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
2、胃功能检查
对症状严重的患儿,必要时,可对胃排空能力及感知功能进行评估。包括胃电图、胃排空、胃肠道压力测定等。
诊断原则
通常医生根据望闻问切即可确诊。必要时,可结合血常规、超声、CT等辅助检查来明确病因,帮助判断病情。
诊断依据
1、食欲差,或食多且大便多,大便时干时稀,或腹部膨胀等。
2、形体消瘦,体重低于正常值15%~40%,面色无光泽,头发稀少,枯黄。严重者形体干枯瘦弱,体重可低于正常值40%以上。
3、兼有精神不振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喜揉眉擦眼,吮指磨牙等症。
4、有喂养不当或病后恢复差,长期消瘦病史。
5、贫血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都减少。出现肢体水肿,属于营养性水肿者,血清总蛋白量大多在45s/L以下,血清白蛋白常在20s/L以下。
鉴别诊断
1、厌食
厌食以长时期的食欲差,不喜欢进食为特征,无明显消瘦,精神状态尚好,病在脾胃,容易调理。
2、食积
食积以不想进食,腹胀,嗳气,口中异味,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形体消瘦没有疳证明显。
治疗原则
消积理脾。婴儿可消乳消食,导滞和中。
药物治疗
1、方药
消疳理脾汤、疳积散、肥儿丸、牛黄丸等。
2、常用加减药物
苍术、鸡内金、党参、白术、山药、炮姜、肉果等。
3、中成药
化食丸、消乳丸等。
相关药品
化食丸、消乳丸
其他治疗
1、针灸疗法
医生可用毫针针刺或艾灸熏熨中脘、足三里、肝俞、四缝、神阙、气海、脾俞、太冲、三阴交等穴位。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2、小儿推拿
主要是沿脾经循行进行按摩,揉中脘、阴陵泉、足三里等穴位,摩腹,推脊,捏脊。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
3、其他
拔罐、刮痧等方法对小儿疳积也有一定的疗效。
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小儿疳积的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一般预后
本病的预后通常与起病原因、病情以及治疗等有关。
危害性
小儿疳积可导致孩子营养不良,影响其生长发育。严重者还可导致贫血等疾病。
治愈性
本病经恰当治疗,通常可治愈。仅少数重症或有严重兼证者,预后较差。
治愈率
绝大多数患儿可得到治愈。
复发性
若出现频繁哺喂、一次性喂养过多等诱因,有可能再次复发。
总述
家长应给予患儿良好的日常生活管理,以利于病情康复。
心理护理
家长应有足够的耐心给予孩子关爱与照顾,帮助孩子避免消极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用药护理
遵医嘱坚持用药。中药通常见效较慢,且治疗后仍需服药巩固。
生活管理
1、生活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2、居住环境应舒适、安静,注意躲避风寒。
3、经常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多晒太阳,增强体质。
4、保持皮肤清洁,做好口腔、眼部护理,防止发生褥疮、口疳、眼疳。
病情监测
定期测量患儿身高和体重,观察病情变化。
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在复诊时家长需携带上次就诊的病历、相关检查结果及药方,以便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适度调整药方。
饮食调理
由于喂养不当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患儿在坚持治疗的同时,家长要科学喂养孩子,有利于症状缓解和病情康复。
饮食建议
清淡饮食,规律饮食,科学喂养孩子。婴儿应尽可能用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注意营养平衡及饮食卫生。以下两个药膳可供参考。
1、大麦米50克,红糖适量。将大麦米浸泡轧碎,煮粥加红糖适量。每日2次服食。
2、黄鳝一条,去内脏,加鸡内金6克,加水蒸熟,用适量酱油调味食之,治小儿疳积。
饮食禁忌
1、忌食高糖、高脂肪、辛辣刺激性食物。
2、忌暴饮暴食、进食过于频繁等。
预防措施
小儿疳积主要可通过合理喂养、防止疾病影响以及保持孕期母体健康等,进行预防。
1、合理喂养孩子,注意营养平衡。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2、积极防治脾胃疾病、寄生虫病,及时矫治先天性畸形如兔唇、腰裂做好病后调养和护理。
3,女性在怀孕期间,要注意保持身体健康,避免使用损害胎儿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