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囊肿
肝囊肿(cyst of liver)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病变,临床上以先天性肝囊肿较为多见,部分患者可由寄生虫感染等因素所引起。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被发现。当囊肿体积增大压迫到临近脏器时,可出现食后饱胀、恶心呕吐、右上腹隐痛等不适。患者没有临床症状时,除定期复查外无需特殊处理。当囊肿较大或出现症状时,需采取以手术为主的治疗手段,一般来说预后较好。
临床分类
1、根据病因分类
(1)先天性肝囊肿:由于胚胎发育障碍引起肝内组织生长异常而形成囊肿,包括单纯性肝囊肿、多囊肝等。
(2)肝囊型包虫病:由于肝脏感染细粒棘球绦虫而形成囊肿。
(3)其他:创伤性、炎症性、肿瘤性等非寄生虫性肝囊肿。
2、根据囊肿数目分类
(1)单纯性肝囊肿:单发性的指内含浆液、不与其他胆管相连通的肝内单个囊性病变;多发性的为,在肝内发现2个或多个囊肿。
(2)多囊肝:与多发的单纯性肝囊肿不同,多囊肝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遗传病,患者常常合并患有多囊肾。
流行病学
1、非寄生虫性肝囊肿不具有传染性。
2、肝囊型包虫病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肝脏引起的疾病,属于人兽共患病。人可通过接触动物感染,但人与人之间互不传染。
在我国引起肝囊型包虫病的病原体以细粒棘球绦虫为主。棘球绦虫的终宿主主要是狐狸、狗、狼等犬科动物,终宿主以及被虫卵污染的水、食物、泥土等均可成为传染源。
1、触摸终宿主,如被棘球绦虫感染的狗、狐狸等。
2、接触或进食被虫卵污染的水源、食物、泥土等。
非寄生虫性肝包虫病由于生长缓慢,许多患者终生无症状,故具体发病率难以获得。有数据显示单纯性肝囊肿的尸检检出率为0.16%~0.19%,多囊肝的尸检检出率为0.15%-0.5%。在我国西部地区,肝囊型包虫病平均患病率为1.08%。其中,青藏高原部分地区人群患病率达6%。
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当的肝囊型包虫病病死率为2%~4%。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口流动以及狗的数量增加,肝囊性包虫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现已成为严重危害全世界公共卫生和健康的问题。
各年龄段皆可发病,总体而言女性较多。单发性肝囊肿以20~50岁年龄组多见,男女发生率之比为1:4;多发性肝囊肿以40~60岁女性多见。居住于畜牧业发达地区的群众患病率要高于非流行区的群众。
非寄生虫性肝囊肿发病无地域差异,在医疗水平较高的发达地区有更高的检出率;囊型肝包虫病则由于病原体可寄生于犬、牛、羊等动物身上,故主要分布于畜牧业发达的地区,在我国以西北部多见。并且我国牧区通常具有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卫生常识宣传不到位等情况存在,故本病得以流行。
总述
1、非寄生虫性肝囊肿
(1)单纯性肝囊肿:具体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胚胎发育有关,如:在胚胎发育早期,肝内组织生长过多,因分泌物聚集形成囊肿;胚胎发育中期,肝内部分小胆管未与胆管相连,继发液体潴留而形成囊肿;在胚胎发育期有肝管异常演变,形成囊壁。囊腔内继发炎症增生形成囊肿。
(2)多囊肝: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畸形病变,父母一方或同胞兄妹常常同时患病。
2、肝囊型包虫病
由感染细粒棘球绦虫引起。可通过接触被寄生虫感染的犬、狐或者接触被虫卵污染的水、食物、泥土等而感染发病。
危险因素
1、在牧区旅行或居住时触摸狗、狐狸等动物或饮食不干净会增加肝包虫病的患病风险。
2、父母患有多囊肝或多囊肾病,子女有一定概率遗传患病。
总述
肝囊肿生长缓慢,小的囊肿常常不表现出任何症状,多由超声、CT检查时发现。当囊肿增大到一定程度,则可压迫周围组织出现右上腹隐痛不适、腹胀、食欲不振甚至黄疸等症状;肝囊性包虫病,患处增大到一定程度有破裂风险,会继发感染或播散至其他脏器,严重者可突发过敏性休克。
典型症状
1、上腹部肿块
为多数患者较早出现的症状,按之不痛,可随呼吸上下移动。
2、腹痛
一般为上腹部或右上腹痛。单纯性肝囊肿以及多囊肝通常表现为隐痛不适。肝囊性包虫病患者通常表现为右上腹钝痛。如伴有囊肿破裂、囊内出血、囊肿扭转等情况则可突发右上腹剧痛。
3、其他
囊肿增大后压迫周围脏器,如胃、十二指肠和结肠,常表现为食后饱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伴随症状
1、多囊肝系染色体异常导致的病变通常伴随肾脏受累,约半数的多囊肝患者同时患有多囊肾。
2、儿童囊型肝包虫病患者可出现棘球蚴病性恶病质,表现出发育迟缓、智力底下,经治疗后很快可以好转。
病情发展
肝囊肿早期通常不表现出任何症状,随着囊肿逐渐增大压迫周围组织首先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可触及肿大的肝脏,继续发展可压迫周围脏器出现胃胀、恶心、黄疸、呼吸不畅等伴随症状。囊型肝包虫病还面临破裂风险,会引起剧烈腹痛,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并发症
非寄生虫性肝囊肿患者大多都处于静止期而无病情进展,故较少见并发症,主要存在囊内出血以及继发感染的风险;肝囊性包虫病需要警惕囊肿破裂的情况,可合并出现严重的全身性感染与过敏反应。
1、囊内出血
可见于单纯性肝囊肿,表现为急剧的腹痛并且囊肿迅速增大,少数囊内出血的患者也可不伴有腹痛或疼痛轻微。
2、门静脉高压
属于压迫性症状,各类型的肝囊肿均可出现。主要表现为肝脾肿大、腹水、腹壁静脉曲张等。
3、梗阻性黄疸
属于压迫性症状,各类型的肝囊肿均可出现。症状表现为身目发黄持续不退,可伴有右上腹疼痛。
4、感染
各类型的肝囊肿均可出现,当囊壁存在裂隙时囊肿可能继发细菌感染,表现为上腹疼痛、发热等。
5、囊肿破裂进入腹腔
多发生于囊型肝包虫病,部分患者可出现剧烈的急性腹痛、腹肌紧张;也有部分患者破裂后无明显症状,潜伏一段时间后出现继发性棘球蚴病,可播散至其他脏器形成多发性棘球蚴囊肿。
6、囊肿破裂进入胸腔
多发生于囊型肝包虫病,囊肿持续增大后可穿破膈肌进入胸腔形成肺炎及脓胸,症状可见发热、咳嗽、胸痛、憋闷等。
7、囊肿破裂进入胆道
多发生于囊型肝包虫病,可出现“三联征”,即胆绞痛、胆道梗阻、粪便带有棘球蚴生发膜。症状包括右上腹剧烈绞痛、身目发黄、高热寒战等。
8、过敏
多出现在包虫破裂后,患者可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等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导致过敏性休克并出现循环衰竭,表现为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甚至血压下降、意识模糊等。
急诊(120)指征
1、突发高热、寒战。
2、腹部肿块突然增大或消失。
3、冷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
4、剧烈腹痛。
5、出现其他危急情况。
出现以上症状请尽快送至急诊处理,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门诊指征
1、不明原因出现右上腹隐痛不适,持续不缓解。
2、可自己触及上腹部包块,无明显压痛反跳痛,随呼吸运动具有一定活动性。
3、不明原因出现腹胀、食欲不振、恶心等症状,持续不缓解。
4、出现皮肤、黏膜发黄,呼吸不畅等不适症状。
5、出现其他不适症状。
以上情况需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1、囊肿较大且出现相关症状的患者可前往肝胆外科就诊。
2、上腹部隐痛不适、胃胀、食欲不振长期不缓解的患者可前往消化内科就诊。
3、突发剧烈腹痛、高热寒战甚至汗出肢冷者需尽快送往急诊。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等。
2、就诊时着装宽松,便于医生进行体格检查。
3、身上尽量避免佩戴金属饰品,以便进行影像学检查。
4、事先组织好自身症状的描述,如有既往病历请您准备齐全。
5、如果正在服药,请您记录药品名称以及服用剂量。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哪里不舒服?什么时候开始的?
2、具体有哪些表现?除此以外还有别的不适吗?
3、症状发作有时间规律吗?在什么情况下会严重?
4、您之前出现过这种情况吗?家里有人有类似的情况吗?
5、您最近有没有去什么地方旅游?接触过小动物吗?
6、您最近有没有吃不干净的东西?平时做什么工作?
7、之前做过什么样的检查?有没有明确诊断?
8、您接受过哪些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能明确诊断吗?我这是肝囊肿吗?会不会变成癌症?
2、这个病会不会遗传?会不会传染?
3、我还需要做些什么检查?
4、我的情况严重吗?需要吃药还是做手术?
5、我需要治疗多久?治疗方案有风险吗?
6、能彻底好吗?以后还会复发吗?
7、我的饮食和平时生活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8、我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预计检查
在询问完病史后,医生一般会对患者进行初步的胸腹部体格检查,以初步判断是否有阳性体征。医生会进一步对患者进行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来确定肝脏的具体情况,并以此来确定后续的治疗方案。怀疑为囊型肝包虫病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清免疫学检查。
体格检查
1、单纯性肝囊肿
当囊肿较大时可通过腹部触诊扪及右上腹肿块,触及肿块表面光滑,有囊性触感,无明显压痛并可随呼吸而上下移动。
2、多囊肝
囊肿较大时,体格检查可触及肝脏肿大,有时肝肿大极为明显。
3、囊型肝包虫病
上腹部肿块及肝肿大均可出现,有时可在肿大的肝脏表面触及有囊性感的肿块,无明显压痛。
实验室检查
1、血生化
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对于没有肝脏基础疾病的患者而言,极少出现肝功能异常。但囊型肝包虫病患者可能出现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
2、血清抗体检测
该检查是免疫学诊断的主要方法,目的是检测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抗棘球蚴囊液的抗体,对于囊型肝包虫病患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由于此类试验常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所以临床一般会选择两种以上的血清免疫学实验方法联合进行诊断。
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
超声检查是诊断肝囊肿的首选方法,其准确性和特异性均较高,有助于鉴别诊断,且易于随访。
2、CT
可以明确囊肿的大小、部位、形态和数目,对于囊型肝包虫病可有助于做出定位分型并明确囊肿与周围血管的相互关系,是诊断特异且灵敏的方法。增强CT可使囊肿内浆液显示更清楚,并有助于鉴别诊断。
3、MRI
可以明确囊肿的大小、部位、形态和数目,诊断灵敏度高于CT,可显示出1cm大小的囊肿,并能区别囊性扩张的胆管。
4、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
对于无症状的肝囊肿患者无明显价值,主要用于并发梗阻性黄疸以及胆管炎的患者,该检查可以显示囊肿与胆道相通的部位,明确胆管内有无棘球蚴囊碎片。
病理检查
部分患者医生可能会对其进行肝脏组织活检,以帮助排除肝癌等疾病。
诊断原则
肝囊肿通过影像学检查一般可明确诊断[1],怀疑为囊型肝包虫病的患者可进行血清抗体免疫学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原体类型。[4]在诊断过程中医生会注意明确囊肿的不同分型,并与肝癌、肝脓肿、肝血管瘤以及其他腹腔内囊性疾病相鉴别。
诊断依据
1、非寄生虫性肝囊肿:
(1)临床表现:可见上腹部隐痛不适、胃胀、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体检可触及腹部囊性肿块或肝脏肿大。
(2)影像学诊断:腹部超声检查为诊断肝囊肿的简便可靠方法。CT或MRI有助于明确囊肿的大小、形态、数目和周围解剖结构,具有更高的敏感度。
2、囊型肝包虫病:
(1)病史:曾有在包虫病流行区居住或出游经历或有饮食不洁史。
(2)临床表现:可有上腹的钝痛,当囊肿较大压迫周围组织时可出现腹部胀满、肝脾肿大、身目发黄、呼吸不畅等症状。包虫破裂可出现剧烈腹痛、发热、皮疹等症状,严重者引起过敏性休克。
(3)影像学诊断:腹部超声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可显示囊肿部位、大小、形态结构,而CT和MRI在包虫病的定位分型及明确解剖结构上有特殊价值。
(4)免疫学检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血凝法、点免疫胶体金渗滤法等方式检查患者体内是否存在包虫病相关的特异性抗体或循环抗原或免疫复合物。
鉴别诊断
1、单纯性肝囊肿与多囊肝
单纯性肝囊肿一般无家族病史、患者无流行区居住或接触史、不伴有其他脏器的囊肿,影像学表现无分隔或钙化,血清免疫学实验呈阴性;多囊肝则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一般有父母一方或者同胞兄妹也患有本病,且常累及肾脏合并有多囊肾病,影像学表现为多发的充满液体的圆形或卵圆形囊肿、极少出现钙化,血清免疫学检查呈阴性。
2、囊型肝包虫病与泡型肝包虫病
囊型肝包虫病由感染细粒棘球蚴引起,泡型肝包虫病由感染多房棘球蚴引起,均可引起肝脏肿大。但泡型肝包虫病一般不呈囊性肿大,体格检查时可触及肝脏表面有凹凸不平的结节感硬块,免疫学检测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3、肝癌
可出现右上腹疼痛,或伴有食欲不振。但肝癌通常有长期的乙肝感染或肝硬化病史,通过CT或MRI可明确鉴别。
4、肝脓肿
可出现肝区疼痛、肝脏肿大。但肝脓肿通常急性起病,伴高热寒战。通过腹部超声可明确鉴别。
5、肝血管瘤
同样早期无明显症状,增大后可压迫临近器官出现腹部包块、隐痛不适、食后胃胀等。影像学检查可有助于鉴别,其中MRI诊断意义最强。
6、胆囊积液
超声可在右上腹探及液性暗区,但胆囊积液患者多有胆囊炎病史,超声或CT检查可见积液在肝外而非肝内。
7、胰腺囊肿
应与肝左外叶的大囊肿相鉴别。胰腺囊肿位置通常较深,常有压痛,既往有外伤或者胰腺炎的病史,影像学检查可明确鉴别。
治疗原则
对于无症状的肝囊肿患者不需特殊处理,定期复查随诊即可。囊肿巨大而又出现症状者,一般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在腹腔镜下切除部分囊壁并吸出囊液;合并有感染或囊内出血的患者可在腹腔镜术后放置引流管。对于肝囊性包虫病患者的治疗以手术为主,目的是清除寄生虫、囊肿减压、消灭残腔。
急性期治疗
肝囊性包虫病有时可导致机体出现过敏反应,严重的过敏反应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需要及时开放气道、給氧并监测心率、血压、血氧等生命体征,维持心肺功能稳定。常用药物包括注射肾上腺素、多巴胺、糖皮质激素等。
药物治疗
1、肝囊肿的药物治疗主要针对囊型肝包虫病而言,是作为手术以外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常用的抗包虫药主要包括甲苯咪唑、阿苯达唑、苯并咪唑等。[5]对于能够进行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患者不建议单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一般用于手术或介入治疗前后的辅助治疗,或者用于全身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患者。
2、对于囊肿并发细菌感染的患者可能出现高热、腹痛、白细胞升高等症状,可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的抗感染药物包括头孢、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部分患者干囊性包虫病可引起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的患者可应用抗过敏药治疗,常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
相关药品
甲苯咪唑、阿苯达唑、苯并咪唑、头孢、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氯雷他定、西替利嗪、肾上腺素、多巴胺、糖皮质激素
手术治疗
1、囊肿开窗术
也称“蚀顶”,主要用于单纯性肝囊肿。对于较大且出现压迫症状的囊肿,可开腹或在腹腔镜下切除部分外侧囊壁,吸尽囊液后使囊腔向腹腔敞开。该手术创伤小、术后很少复发。目前一般选用腹腔镜进行手术,但是对于囊肿位置特殊或并发出血感染的患者仍宜选用开腹手术。
2、肝部分切除术
对于肝左叶外或肝叶边缘的大囊肿可行肝局部切除,效果良好。同时肝局部切除术也可作为包虫囊肿的根治性手术方法。该方法的优点是可将囊肿完整切除,缺点是手术创伤较大。
3、囊型肝包虫病外囊完整剥除术
为囊型肝包虫病的首选治疗方式,除了包虫囊巨大、操作空间狭小或囊肿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难以分离的特殊情况外均适用。该手术对医生技术和器械要求较高,但是效果较好,术后复发感染的几率较小。
4、囊型肝包虫病内囊切除+外囊次全切术
适用于囊肿较大、操作空间狭小的患者,在摘除内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切除外囊壁,可降低术后感染及并发症风险,缩短手术时间。
5、腹腔镜下囊型肝包虫病摘除术
外囊切除、内囊切除以及肝叶切除均可在腹腔镜下操作,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病灶局限、心肺功能较好,可以耐受腹腔镜手术的患者。
6、肝移植
一般用于多囊肝患者,当出现囊肿负荷高且症状顽固,通过开窗、抽液后病情无明显好转的患者可考虑肝移植术。由于多囊肝常累及肾脏,因此当患者存在肝移植指征的同时合并肾功能受损,应当考虑肝肾联合移植。
其他治疗
1、囊肿穿刺抽液术
适用于治疗单纯性肝囊肿,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入囊腔,抽吸囊液。但许多患者在抽液后囊肿很快复发,所以也有抽液后注入乙醇等硬化剂进行治疗。本疗法优点是创伤小,操作简便,但是存在复发风险所以不作为推荐选择的疗法。
2、经皮穿刺囊肿治疗
该方法可以作为拒绝手术或不适合手术的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该技术通过经皮穿刺,将杀虫药物注射入囊腔后再吸引来治疗囊型肝包虫病,同时在穿刺前后需要联合应用抗蠕虫药物治疗。但这种疗法相比手术而言精确度更低,可能无法吸尽囊内容物而引起复发,或者引发过敏反应等副反应。
治疗周期
肝囊肿的具体治疗周期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发病原因、采用的治疗手段、日常护理等综合而定,不可一概而论。经手术治疗的患者一般需要数周的恢复时间。
治疗费用
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一般预后
本病发展缓慢,一般而言预后良好。手术切除囊肿者多数可获痊愈。但是晚期巨大肝囊肿患者可能肝组织破坏较多而使肝功能受损,若受损严重则预后不良。
危害性
1、本病危害性较低,如无明显症状一般不建议过度治疗。
2、多囊肝存在遗传风险。
3、出现明显症状的肝囊肿需要及时诊治,以防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自愈性
肝囊肿不能自愈,但部分患者可终生无症状。
治愈性
1、本病可治愈,多数患者经由合适的手术治疗可获根治。
2、对于不能耐受或不愿选择手术、介入等疗法的患者,单用药物治疗囊型包虫病的疗效约为30%~40%。
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根治性
1、单纯性肝囊肿通过手术治疗一般可根治。
2、多囊肝难以通过手术处理全部囊肿,术后面临复发风险,若同时肝功能受损比较严重则考虑肝移植。
3、肝囊性包虫病若能进行囊肿切除可获痊愈。穿刺、抽吸、药物治疗等疗法都可能有病原体残留,存在复发风险。
复发性
包虫病存在复发风险,对于肝囊性包虫病患者而言,建议治疗后影像学随访3年以上,若未见复发可确认为治愈。免疫学检测也可作为评估是否复发的辅助方法。
总述
患者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卫生、膳食营养均衡、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运动增强体质。如果体检发现肝囊肿,应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治疗。暂时无需处理的肝囊肿应定期复查,复诊时间遵医嘱。如出现病情变化应及时就医。
心理护理
肝囊肿属于良性肿瘤,与癌症不同,一般而言对患者的影响较小,心理护理主要针对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
1、患者向医生了解疾病相关的知识,正视自身疾病的发生,减轻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
2、家属多与患者沟通,对于存在消极情绪的患者,应及时安慰与鼓励。医生向患者分享成功案例,强化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消除恐惧,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
3、家属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给予患者来自家庭的支持,同时辅助患者接受康复护理,使得患者能够更好地配合治疗。
用药护理
1、患者应与主治医师沟通用药期间的注意事项,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如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向主治医师报告。
2、抗包虫药应用期间需定期复查血生化,若肝肾功能出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选择暂时停药或更换治疗方案。
3、孕妇或有妊娠计划的夫妇应与医生说明。
术后护理
1、家属应在术后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压、心率以及精神意识等情况,注意伤口有无渗血渗液,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主治医生处理。
2、术后需密切观察伤口是否感染,若出现创面痛痒、创口红肿、分泌物增多等现象须及时报告主治医生。
3、术后在医生指导下尽早下地活动,促进恢复并预防下肢血栓形成。
4、术后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可少食多餐。
5、放置引流管的患者应保持引流管通畅,注意固定,避免牵拉引流管。家属应当经常关心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状,若有浑浊或颜色变深的情况需及时向主治医生反映。
6、术后恢复周期与手术方式相关,一般而言腹腔镜手术较开腹手术恢复更快。
生活管理
1、日常生活中注意加强卫生知识的学习,了解棘球蚴病防治知识。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洗手,不饮用污染的水源。
3、适当运动增强体质。在生产和生活中加强个人防护,杜绝虫卵感染。
病情监测
肝囊肿术后需遵医嘱定期复查随诊,如发现新发病灶或原有病灶处囊肿增大提示病情反复,须及时报告主治医生。
复诊须知
1、囊肿较小或未出现明显症状的患者通常无需治疗,可每年进行腹部超声的检查,如发现病情进展需及时报告医生。
2、囊肿术后需遵医嘱定期复查随诊,肝囊型包虫病患者术后需随访至少3年以确定病情无反复。
3、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需遵医嘱定期复查血生化,若有肝肾功能异常须及时报告医生。
饮食调理
除饮食不洁导致寄生虫感染以外,暂无有关饮食影响肝囊肿发病或病情转变的报道,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仍应注意饮食健康,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饮食建议
1、日常生活中记得吃主食,它为主要的能量来源,如米饭、面条、馒头等,可搭配一些杂粮谷物。
2、适当补充优质蛋白质如蛋类、瘦肉、鱼、豆制品等。适量蛋白质的摄入有助于肝脏的再生和修复。
3、注意饮食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食欲不佳的患者可少食多餐。
4、适量补充富含甲硫氨酸的食物如小米、芝麻、菠菜等可促进体内磷脂合成,协助肝脏内脂肪的转变。
5、充足饮水,以促进机体代谢废物的排泄。
饮食禁忌
1、忌烟酒,以防加重肝脏负担。
2、忌腌制类食物、隔夜饭菜或食品罐头等不新鲜的食物。
2、避免生冷、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3、限制食盐,每日食盐摄入以6克以内为宜。
4、不宜进食过多甜食,糖类代谢会加重肝脏负担。
预防措施
1、牧区居民应避免与牧犬、狐狸直接接触,家养犬类应定期驱虫。
2、普通群众外出旅游时不要随意触摸动物,并注意饮食清洁。
3、存在多囊肝家族史时,应更加注意护肝,忌烟酒,适当运动,保持情志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