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疱疹


汗疱疹(pompholyx)又称出汗不良性湿疹,是一种对称发生在手掌、手指侧缘、足底及足趾侧缘的水疱性皮肤病。典型皮损为皮肤深处的小水疱,米粒大小,略高出皮肤表面,患者常出现手足出汗多、脱皮,伴不同程度的瘙痒及灼痛。通常每年定期反复发作。
流行病学
不会传染。
本病较为常见,但具体发病率尚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本病多见于中青年。
多为季节性发作,夏季症状加重,秋冬季可缓解。
总述
汗疱疹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多种原因有关,包括但不限于遗传因素、精神因素、真菌感染、变应原刺激及过敏体质等。
基本病因
1、遗传因素
有研究表明,有汗疱疹家族史的人群患该病的风险较高。
2、精神因素
长期的精神紧张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从而增加汗疱疹的发病风险。
3、真菌感染
某些真菌感染,如皮肤癣菌等,可能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或在特定条件下(如潮湿环境)繁殖并引发皮肤炎症,进而发展为汗疱疹。
4、变应原刺激
接触某些变应原,如化学物质、金属、食物等,也可能导致汗疱疹的发作。
5、过敏体质
过敏体质的人群可能对多种物质产生过敏反应,从而增加汗疱疹的发病风险。
6、其他
除上述因素外,吸烟、季节变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也可能导致汗疱疹。
总述
本病主要表现为手掌、手指侧缘、足底及足趾侧缘对称分布的米粒大小深在性小水疱,疱液多清亮,偶尔浑浊,水疱干涸后脱皮,常伴瘙痒及灼痛,部分患者可因抓挠而继发感染。
伴随症状
1、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及灼痛。
2、部分患者伴手足多汗。
并发症
继发感染:瘙痒严重时,患者可能会不断抓挠,进而引发感染。继发感染可以出现脓疱、蜂窝织炎或淋巴管炎。患处出现疼痛、肿胀,水疱内可出现脓液,局部还会出现结痂现象。
门诊指征
1、手掌、脚底出现大量水疱。
2、伴有明显瘙痒、灼痛等症状。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首诊科室为皮肤科。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
3、可以将湿冷的敷料覆盖在患处,以缓解红肿症状。
4、就诊当天穿宽松的衣服,方便医生检查。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7、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8、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出现疱疹多久了?出现在身体的哪些部位?
2、您皮肤上的疱疹是单个还是成群出现?是持续还是间歇性存在?
3、从出现疱疹以来,其是否增大,形态是否有所改变?
4、您是否伴有瘙痒、疼痛等不适?
5、之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症状?
6、您是否和出现类似症状的人接触过?家里人有没有这样的情况?
7、您在此前患过什么皮肤病吗?
8、您最近压力大吗?
9、最近是否在工作或生活中接触过某些金属或化学物质?
10、您是否去过其他医院就诊?做过什么检查?目前有在用什么药物?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出现疱疹?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我的疱疹会传染给别人吗?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医保报销吗?
4、我应该怎么治疗?吃什么药?抹什么药?有副作用吗?
5、除了药物治疗外,还有其他治疗方法吗?
6、我接受治疗后多久会好?会遗留色素沉着吗?会复发吗?
7、平时需要注意什么?我是否需要调整某些生活方式?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预计检查
患者手足处出现水疱、瘙痒、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诊治。医生通常会先进行体格检查,然后可能根据具体情况建议患者进行皮肤斑贴试验、真菌镜检、真菌培养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体格检查
医生首先会对患者的手足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观察水疱的形态、大小、分布以及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红肿、脱皮等。这一步骤有助于医生初步判断病情,为后续的检查和治疗提供依据。
实验室检查
1、真菌镜检
为了排除真菌感染的可能性,医生可能会采集患者手足处的皮屑或水疱液进行真菌镜检。该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样本中是否存在真菌菌丝或孢子,从而判断是否存在真菌感染。
2、真菌培养
医生会用无菌棉签等采集皮损处疱液或皮屑,送至检验室用培养基培养,通常数天至1~2周,观察有无真菌,并鉴别其类型。
其他检查
皮肤斑贴试验:是临床用于检测过敏反应的主要方法。医生会根据怀疑患者过敏的物质,配制适当浓度的软膏等作为试剂,将试剂贴在皮肤上,观察一定时间后机体是否对其产生过敏反应。
诊断原则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了解皮损发作的规律和特点,并结合皮肤斑贴试验、真菌镜检、真菌培养等检查结果,通常可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
1、水疱型手癣
患者常先有足癣后有手癣,多为一侧性,一般不对称,可侵犯指甲引起甲癣,侵犯手背引起边缘成弧形的皮损,真菌检查阳性。
2、汗疱型癣菌症
水疱较浅,疱壁较薄,常有活动性的皮癣菌病灶,病灶治愈后癣菌症即自愈,癣菌素实验阳性。
3、剥脱性角质松解症
皮损表现主要为表皮剥脱,与汗疱疹十分相似,有时很难鉴别。但剥脱性角质松解症没有明显的深在性小水疱。
治疗原则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寻找致病因素,并尽量避免接触刺激因素,保持情绪平稳。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外用涂擦药、口服药物或药物注射治疗。此外,光疗和切开引流也有一定作用。
药物治疗
1、口服药物
(1)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短期口服,效果较好。
(2)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可作为中重度或其他治疗无效时的汗疱疹的二线用药。
(3)生物制剂:如度普利尤单抗,可用于治疗中重度汗疱疹。
2、外用药
局部药物治疗以干燥、抗炎、止痒为原则。
(1)激素类霜剂或软膏:常用的有醋酸曲安奈德尿素软膏、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如999皮炎平)等,在开始脱皮时使用。上药后用保鲜膜包裹可以增加药物的吸收,也可以湿敷以提高药物疗效。
(2)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或吡美克莫司软膏,可以缓解皮肤肿胀和刺激症状,减少糖皮质激素药物的使用。但是这类药物有增加皮肤感染的风险。
(3)其他:早期的水疱损害可使用炉甘石洗剂,具有干燥止痒作用;局部反复脱屑、干燥疼痛者可用10%尿素乳膏、2%~5%水杨酸软膏。
3、药物注射
皮内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可减少患者手足多汗的症状。
相关药品
泼尼松、甲氨蝶呤、硫唑嘌呤、度普利尤单抗、醋酸曲安奈德尿素软膏、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如999皮炎平)、他克莫司软膏、吡美克莫司软膏、炉甘石洗剂、10%尿素乳膏、2%~5%水杨酸软膏、A型肉毒杆菌毒素
手术治疗
对于一些大的水疱,医生可能会对其切开引流,排出里面的液体。注意一定不要自行操作,以免感染使病情恶化。
物理治疗
如果其他治疗方法无效,医生可能会推荐使用一种特殊的光疗法,将紫外线与药物结合,促进皮损愈合。
中医治疗
汗疱疹属中医学“蚂蚁窝”范畴,该病患者可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选用合适的中药汤剂或中成药进行治疗。此外,中药外治、针灸疗法也是治疗汗疱疹的有效方法。
1、中药汤剂
中医认为汗疱疹多是由于湿热蕴阻所导致的,治疗宜利湿清热、祛风解毒,方药可选用萆薢渗湿汤加减。水疱多者,加地肤子、土茯苓;汗多者,加白术、煅牡蛎。
2、中成药
(1)二妙丸:燥湿清热,适用于湿热蕴阻证。
(2)消风止痒颗粒:消风清热、除湿止痒,适用于湿热蕴阻证伴瘙痒剧烈者。
3、中药外治
(1)患者可遵医嘱将黄连、生地黄、黄芩、苦参、苍术、白鲜皮、白芷、地肤子、土茯苓、薄荷、藿香,水煎浸泡患处。
(2)川百止痒洗剂外用,可直接涂于患处或经稀释4倍后洗浴患处。
(3)蛇床子、当归尾、苦参、威灵仙,水煎先熏洗再浸泡。
4、针灸疗法
主穴取合谷、劳宫、鱼际、间使,配穴取曲池、足三里、三阴交,需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患者不可擅自操作,以免引发不良后果。
需要提醒的是,对于需要中药治疗的患者,首先应在正规中医医院就诊,经专业中医医生辨证后开具中药处方,购药时应注意甄别药材供应商,推荐选择华润三九等大型医药企业,这类企业能够严格遵循国家标准,从源头把控药材质量,确保所售中药的品质与疗效。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一般预后
汗疱疹具有一定的自限性,一般预后较好,但易反复发作。症状较轻者可在2~3周内自然缓解。症状较重者若未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继发感染、甲损害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危害性
1、汗疱疹通常会导致患者出现瘙痒、灼痛等不适感,这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2、严重者可能出现甲损害,使指(趾)甲发生萎缩,出现横纹、肥厚、变色、点凹等改变。
自愈性
症状较轻患者可在2~3周内自然缓解。
治愈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发作频率会逐渐降低,部分患者最终可治愈。
根治性
本病较难彻底根治。
复发性
汗疱疹通常每年定期反复发作,病程绵延数周或数月之久。
总述
汗疱疹常反复发作,严重者可影响日常生活,瘙痒时可通过拍打或冰敷止痒,忌抓挠,防止破溃继发感染。需遵医嘱定期复查,了解治疗情况。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接触致敏物质、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减少其发病。
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汗疱疹患者由于病程较长、易反复,且常伴有瘙痒及灼痛,容易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对疾病治疗的不确定性也加重了这些心理负担。
2、护理要点
(1)家属:应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和支持,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共同制定治疗计划。同时,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知识,消除误解和恐惧。
(2)患者: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态。可以通过参加兴趣小组、阅读、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缓解心理压力。同时,积极与医生沟通,及时反馈病情变化,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用药护理
需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己随意加减用量,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若发生不良反应要及时就诊。
生活管理
1、保持手足部的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温和无刺激性的肥皂洗手洗脚,之后轻轻拍干皮肤上的水。
2、洗澡后在手上和脚上涂上一层保湿霜。
3、不要配戴戒指,戒指的摩擦和戒指缝里残存的水会导致更多水疱的发生。
4、发病期间避免接触化学物品,可戴手套保护,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5、不要用热水、肥皂烫洗患处,避免抓挠,防止患处感染。
病情监测
1、监测皮损渗出、糜烂、瘙痒程度等,如较严重,需及时复诊。
2、不论是局部涂抹药物还是口服药物的患者,均需密切关注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出现。
3、监测是否有复发、复发频率、皮损范围,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4、大疱切开引流的患者,需观察引流部位是否出现红肿、疼痛、流脓等感染迹象,一旦出现需及时就医进行相应的处理。
复诊须知
谨遵医嘱复诊,复诊时携带病历及相关资料。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保持饮食多样化,多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和瘦肉等食物。
2、患者应保证充足的饮水量,以帮助调节体温,避免过度出汗。
饮食禁忌
1、如果对某些食物过敏,则应尽量避免摄入,以免引发或加重皮肤症状。
2、避免吃一些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葱、大蒜等。
3、忌吸烟饮酒。
预防措施
本病病因尚不清楚,所以暂时无法进行根本有效的预防。可以通过情绪管理、减少与致敏金属的接触等来减小发生率。
1、避免情绪波动和思虑过度,进行自我调节,缓解压力。
2、避免接触过敏原。如避免接触钴、镍、花粉等。
3、接触刺激性物品要戴手套。
4、注意手卫生,出汗时及时擦干。
5、穿宽松、透气的鞋子,避免足部出汗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