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


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vitamin K deficiency of the newborn,VKD)是指由于维生素K肝脏储存量低、合成少、摄入少、吸收少导致维生素K缺乏,从而影响凝血因子合成,造成凝血原酶复合物生成减低并出现自发性出血,具有潜在致命风险。临床按发生时间常分为早发型、经典型、迟发型,各型临床表现不同。本病特点为患儿突然发生出血,出血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最严重的还是颅内出血。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特点、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维生素K治疗效果。应用维生素K1是治疗本病的根本措施。本病预后与出血部位、出血量多少及治疗是否及时有关,一般预后良好。
临床分类
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根据发病时间分类:
1、早发型
生后24小时之内发病,多与母亲产前服用干扰维生素K代谢的药物有关,少数原因不明。轻重程度不一,轻者仅有皮肤少量出血或脐残端渗血;严重者表现为皮肤、消化道、头颅等多部位、多器官出血,颅内出血常导致严重后果。
2、经典型
生后第2-7天发病,早产儿可迟至生后2周发病。表现为皮肤瘀斑、脐残端渗血、穿刺或注射部位出血、胃肠道出血等,出血量一般不多,并呈自限性。但亦有个别严重出血者可导致失血性休克。多与纯母乳喂养、肠道菌群紊乱、肝功能发育不完善等导致维生素K合成不足有关。
3、迟发型
生后1-3个月发病,多见于纯母乳喂养、慢性腹泻、肝胆疾病、营养不良、长期使用抗生素或长期接受全静脉营养而又未补充维生素K者。除皮肤、胃肠道等常见部位出血外,可有颅内出血且死亡率高,幸存者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流行病学
本病无传染性。
据流行病学统计,美国经典型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发病率为0.25%-1.7%,在没有给予维生素K预防的母乳喂养儿中,晚发型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发病率为2/10000。英国和德国晚发型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发病率分别为4.4/100000和7.2/100000。中国、日本、泰国和越南均属于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的高发病率国家,但有关国内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具体发病率暂缺乏新近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
近年,随着早产儿的增加及纯母乳喂养的推荐,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早产儿和纯母乳喂养儿。
中国、日本、泰国和越南均属于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的高发病率国家,可能跟经济、教育水平、医疗条件、人群营养健康水平等有关。
总述
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是由于维生素K肝脏储存量低、合成少、摄入少、吸收少等导致维生素K缺乏影响凝血因子合成,造成凝血原酶复合物生成减低并出现自发性出血。不同类型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的危险因素不同,早发型主要跟孕妇服用干扰维生素K体内代谢的药物有关;经典型主要跟母乳维生素K1水平低下和/或预防使用维生素K不足有关;迟发型主要跟未恰当使用维生素K预防、母乳喂养、肠道吸收功能障碍、胆汁淤积性肝功能失衡有关。
基本病因
1、维生素K肝脏储存量低
母体维生素K经胎盘通透性很低,仅1/10的量到达胎儿体内;母亲产前应用抗癫痫药、抗凝药、抗结核药等可干扰维生素K的储存或功能。
2、维生素K合成少
新生儿刚出生时肠道菌群尚未建立,或使用广谱抗生素抑制了肠道正常菌群,使维生素K合成不足。
3、维生素K摄入少
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明显低于牛乳及配方奶,因此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多见。
4、维生素K吸收少
有先天性肝胆疾病、腹泻等可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
危险因素
1、孕妇服用抗癫痫药(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抗凝药(如华法林)、抗结核药(如利福平、异烟肼)等干扰维生素K体内代谢的药物。
2、由母乳维生素K1水平低下和/或预防使用维生素K不足导致的血浆中维生素K浓度低下。
3、未恰当使用维生素K预防导致的血浆维生素K水平低下、母乳喂养、肠道吸收功能障碍、胆汁淤积性肝功能失衡。
总述
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的临床表现不一,主要特点为患儿突然出现出血,出血可发生在任何部位。轻重程度不一,轻者仅有皮肤瘀斑,脐残端渗血,穿刺、注射部位出血;严重者表现为皮肤、消化道、头颅等多部位、多器官出血,甚至出现失血性休克,颅内出血常导致死亡,幸存者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肌张力异常等。
并发症
1、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患儿出血量多,并且没有及时治疗的话,可以会出现失血性休克症状。
2、颅内出血患者可能伴有硬脑膜下血肿。
急诊(120)指征
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消化道、头颅等多部位、多器官出血时需及时于急诊就诊。
门诊指征
1、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瘀斑、脐残端渗血。
2、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需尽早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1、出现不明原因的多部位、多器官出血,且情况较急者,需急诊科就诊。
2、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瘀斑等症状时,且病情较平稳者,可于新生儿科就诊。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患儿都有哪些症状?有什么诱因吗?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2、患儿以前出现过类似的症状吗?是否进行过诊断和治疗?
3、患儿都做过什么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4、患儿自发病以来吃过什么药吗?服药后有缓解吗?
5、患儿有没有过敏的食物或药物?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我孩子这是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吗?
2、导致我孩子得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3、我孩子的情况严重吗?会影响智力发育吗?
4、我孩子需要做哪些实验检查?会有损伤吗?
5、我孩子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6、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以后还会复发吗?
7、平时应该注意什么?
8、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预计检查
患儿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出血时,应及时就医。就医时,医生会询问病史并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判断有无异常体征。之后可能建议做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测、无凝血活性的凝血酶原前体蛋白测定、维生素K测定、脑脊液穿刺检查、头部CT或MRI。
体格检查
查体时可能发现患儿脸色苍白、皮肤瘀斑、脐残端渗血等。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可评估患儿是否贫血及贫血程度,血红蛋白降低提示贫血。
2、凝血功能检测
(1)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是诊断的重要指标。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也可延长。
(3)凝血酶时间、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等正常。
3、无凝血活性的凝血酶原前体蛋白测定
(1)检查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或电泳法直接测定无活性的凝血酶原前体蛋白。
(2)检查结果:无凝血活性的凝血酶原前体蛋白≥2μg/L为阳性。
(3)检查意义:无凝血活性的凝血酶原前体蛋白测定是反映机体维生素K缺乏状况和评估疗效的敏感指标,在常规凝血试验未出现变化之前就可以在循环血液中检测到,可反映机体是否存在亚临床维生素K缺乏。
4、维生素K测定
(1)检查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直接测定血中维生素K的含量。
(2)检查结果: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患儿血清维生素K1水平一般<200μg/L。
5、脑脊液穿刺检查
(1)检查方法:患儿侧卧,膝髋屈曲,医生用示指、中指摸好两侧髂骨嵴,此连线中点为第3、4腰椎棘突之间,于患儿第4、5腰椎间隙进行穿刺获取脑脊液。
(2)检查结果:脑脊液呈血性,有皱缩红细胞。
影像学检查
头部CT或MRI检查可明确诊断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颅内出血并确定出血部位及范围大小。CT或MRI表现与出血时间有关,不同分期颅内出血CT或MRI检查结果不同。
诊断原则
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特点、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维生素K治疗效果。诊断时,医生会与新生儿咽下综合征、新生儿消化道出血、新生儿其他出血性疾病进行鉴别。
诊断依据
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的诊断主要根据突然出现的出血和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水平的降低,并排除华法林应用史、肝脏疾病及维生素K吸收不良等。结合病史,同时符合实验室检查,凝血酶原时间≥4倍标准值且至少符合以下3项中的1项,可诊断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
1、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正常,缺乏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2、静脉注射维生素K后20-30分钟内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正常,一般情况下不需要补充凝血因子。
3、无凝血活性的凝血酶原前体蛋白水平超过正常范围。
鉴别诊断
1、新生儿咽下综合征
婴儿在分娩过程中咽下母血,生后不久即呕血和(或)便血。但新生儿咽下综合征的患儿无其他部位出血,血红蛋白和凝血功能正常,洗胃1-2次后呕血停止,碱变性试验可鉴别呕吐物中之血是否来自母体。
2、新生儿消化道出血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应激性溃疡、先天性胃穿孔等可出现呕血或便血。但患儿常有窒息、感染或使用激素等原发病史,一般情况较差,腹部体征明显,易于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鉴别。
3、新生儿其他出血性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血小板明显降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常伴有严重的原发疾病,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减少;血友病患儿以男性多见,且多有家族史,主要表现为外伤后出血不止。
治疗原则
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治疗目的主要在于止血、纠正凝血紊乱,治疗手段包括维生素K、新鲜冰冻血浆和凝血酶原复合物。基础凝血功能障碍得到纠正后,可选择保守治疗、手术治疗、高压氧治疗等措施预防出血相关后遗症。
对症治疗
1、降低颅内压
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在应用维生素K或输入新鲜血后,可酌情使用小剂量甘露醇。
2、控制惊厥
一般可通过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地西泮、卡马西平等镇静药控制惊厥。
3、穿刺
有硬脑膜下血肿者,可进行穿刺,穿刺无效者可考虑手术。
一般治疗
1、保持安静,避免搬动。
2、消化道出血时,应暂时禁食,并从胃肠外补充营养。
3、脐部渗血可局部应用止血消炎药粉,穿刺部位渗血可行压迫止血。
药物治疗
维生素K:维生素K治疗是纠正维生素K缺乏最合适的方法,可在4-6小时纠正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对于任何有出血表现的疑似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婴儿,在等待血液制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同时,应先接受维生素K静脉注射,此做法起效快且安全性较高。
相关药品
地塞米松、甘露醇、维生素K、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地心泮、卡马西平。
手术治疗
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患儿颅内出血导致危及生命的较大血肿(如硬脑膜下血肿)时一般需要手术治疗。需要手术干预时,颅骨切开术或去骨瓣减压术能成功清除约80%的患儿的硬脑膜下血肿。
其他治疗
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和凝血酶原复合物:出血较重,出现出血性休克表现时,应静脉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贫血重者可在第2-3天继续输血,同时应给予凝血酶原复合物静脉注射,以迅速止血。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一般预后
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是一种罕见病,预后与出血部位、程度及治疗是否及时有关。出血量大者,如治疗延误可致命。颅内出血的患儿病情严重,可有生命危险,尤其是脑干部位出血。存活者常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本病经及时诊断并积极药物治疗,一般可以达到临床治愈。
危害性
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患儿出血量大者,如治疗延误可致命。颅内出血的患儿病情严重,可有生命危险,尤其是脑干部位出血。
自愈性
本病无法自愈,需要早发现早治疗。
治愈性
本病经及时诊断并积极治疗,一般可以达到临床治愈。
治愈率
治愈率暂缺乏临床大样本研究数据。
根治性
本病经补充维生素K1积极治疗后,一般能够彻底根治。
后遗症
颅内出血的患儿,存活者常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总述
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患儿家属在日常生活中应积极配合患儿治疗、精心护理患儿,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患儿若没有及时诊断并治疗可能会遗留出血相关后遗症,出现智力发育落后、肌张力改变等症状,患儿较易产生悲观和恐惧心理,对自身康复失去信心,具有自卑自弃心理倾向,导致心情烦躁、厌食、失眠等病态情绪。
2、护理措施
家属应给予患儿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儿,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应引导患儿正视疾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必要时可向心理医师咨询。
术后护理
1、注意伤口的护理,保持干净整洁,防止伤口感染,如伤口出血或破裂要及时上报医生。
2、术后定期随访,以检查手术切口并评估有无症状复发或并发症发生。
生活管理
1、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患儿要保持安静,禁止搬动,平时要避免磕碰,当患儿哭闹剧烈时要避免摇晃、上下抖动的动作。
2、患儿6个月以后应及时添加辅食。患儿母亲要多吃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新鲜蔬菜、鸡蛋和水果等。
3、家属要做好患儿的皮肤护理、臀部护理,保护患儿颈下、腋下、腹股沟和臀部等皮肤皱褶处清洁干燥,防止感染。穿着柔软、宽大易吸收的棉织衣服。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选用柔软易吸水的尿布,尿布不要包扎过厚过紧。
复诊须知
1、定期随访,检测血中维生素K含量,积极调整维生素K含量,使其控制在正常范围。
2、如果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导致颅内出血,采取手术治疗,术后1个月要复查伤口恢复情况,神经系统功能等,评估颅内出血是否伴神经系统损伤及损伤程度。
饮食调理
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患儿母亲要特别重视饮食护理,有利于增加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减轻患儿症状甚至避免新生儿出现维生素K缺乏。
饮食建议
1、孕妇产前和产后可以食用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西蓝花、黄瓜、大白菜、孢子甘蓝、香葱等、豆类及其制品、鸡蛋、水果等。或饮用添加维生素K等营养素的牛奶、豆浆等。
2、平时烹调时建议使用大豆油、菜籽油、棉籽油等富含维生素K1的植物油。
3、患儿6个月后应及时添加辅食。
饮食禁忌
忌食含氢化植物油的食物,氢化植物油是一种人工油脂,包括奶精、植脂末、人造奶油、代可可脂等。它是普通植物油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加入氢催化而成。氢化植物油会降低维生素K的吸收。
预防措施
1、母孕期服用干扰维生素K代谢的药物,应在妊娠最后3个月及分娩前各注射1次维生素K1。
2、纯母乳喂养者,母亲应口服维生素K1。
3、所有新生儿出生后应立即给予维生素K1肌内注射(早产儿连用3天),以预防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
4、早产儿、有肝胆疾病、慢性腹泻、长期全静脉营养等高危儿应每周注射1次维生素K1。
概述
临床分类病因
总述基本病因危险因素症状
总述并发症就医
急诊(120)指征门诊指征就诊科室就医准备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检查
预计检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
诊断原则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
治疗原则对症治疗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相关药品手术治疗其他治疗治疗周期治疗费用预后
一般预后危害性自愈性治愈性治愈率根治性后遗症日常
总述心理护理术后护理生活管理复诊须知饮食
饮食调理饮食建议饮食禁忌预防
预防措施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