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不足
肝血不足又称肝血虚,是指肝血不足,濡养作用减退的病理变化。临床以头晕目眩,口唇爪甲色淡,视物模糊,肢体麻木为主要特征表现。发生多与久病体虚,失血过多,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因素相关。本证多见于神经官能症,贫血,内眼疾患,妇女月经不调等多种病症中。若及时治疗调理,一般预后良好;若治疗不及时,导致肾精亏虚或瘀血阻滞,病情缠绵,加大治疗难度。
流行病学
一般无传染性。
常见于失血过多,营血化生不足的患者。
总述
本病发生多与饮食不节、久病体虚、失血过多、情志失调等因素相关。基本病机为肝血不足,肝失濡养。病位在肝,与多个脏腑关系密切。
基本病因
1、饮食不节
脾胃素虚,或饮食不节,偏食肥腻、辛辣刺激性食物,损伤脾胃,脾胃运化食物和输布水谷精微失常,使气血化源不足,而致本证。
2、失血过多
如月经过多、尿血、便血、衄血或外伤出血等,失血过多,血出后补充不及,造成全身血虚,引起肝藏血不足,而成本证。
3、情志失调
长时间用脑,或思虑太过,耗伤肝血,阴血暗耗,不能濡养肢体及肌肤,出现口唇爪甲色淡,关节屈伸不利等表现,发为本证。
4、久病体虚
由于疾病日久不愈,脏腑机能减退,脾胃化生气血不足,而形成血虚证,肝藏血不足,而成本证。
总述
肝血不足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肝失濡养而出现的一些病症,如头晕目眩,口唇爪甲色淡,视物昏花,肢体麻木等。血虚易于生风,常见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等虚风内动表现。血虚又容易出现血液运行不畅,日久可兼有瘀血表现。
典型症状
1、头目表现
肝血不足,眼睛的视物作用减弱,可见眼睛干涩,视物不清,眼花,目眶疼痛等。
2、筋脉表现
肝血不足,筋脉得不到很好的濡养,出现肢体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等。指甲是人体筋在外的延续,肝血不足则指甲痿软而薄,色泽灰暗,甚至变形,脆裂。
3、胞宫表现
女子以血为本,经水由血液所化,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依赖于肝的疏泄和有藏血功能,肝血不足,胞宫失养、可见月经量少、色淡、闭经。
4、血虚表现
面色无华、口唇色淡,脉细为血虚常见症状。
并发症
雀盲
雀盲又称夜盲症,若肝血亏虚,精血不能涵养于目,日久可形成雀盲证。主要表现为夜晚或在暗处时视力锐减,视物模糊,在亮处视力恢复正常;常伴见两目干涩,怕光等症状。
门诊指征
1、出现头晕目眩,口唇爪甲色淡,视物不清,肢体麻木等表现。
2、或妇女出现月经量少、色淡、闭经等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进行咨询。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患者一般需要做相关的体格检查等,建议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一些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头晕目眩,眼睛干涩,肢体麻木等症状?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耳鸣,乏力等?
4、之前有其他什么疾病吗?
5、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6、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7、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8、平时有偏食、厌食等饮食不节的习惯吗?
9、平时体质如何,之前有贫血等病史吗?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头晕眼花、肢体麻木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需要手术吗?手术有风险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检查、X线检查、经颅多普勒检查、头颅CT及MRI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疼痛、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口渴情况,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胸腹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了解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等情况,评估贫血的程度。
2、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
有助于明确高血压和低血压的诊断,及评估相关靶器官损害。
影像学检查
1、颈椎X线检查、经颅多普勒检查
有助于诊断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脑动脉硬化等疾病。
2、头颅CT及MRI
了解中耳、内耳道及颅内情况,可以判断病变的具体部位、严重程度和波及范围,进一步明确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头晕目眩,口唇爪甲色淡,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心血不足、肝阴不足等进行鉴别。
诊断依据
1、特异症状
头晕目眩,视物模糊,指甲灰暗,无光泽。
2、可见症状
肢体麻木,耳鸣,面色无华,关节屈伸不利,手足震颤,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或闭经等。
3、典型舌脉
舌淡,脉细。
鉴别诊断
1、心血不足与肝血不足
心主血脉,肝主藏血,血液运行,调节,全赖心肝二脏的配合。一旦肝血亏虚,心血也容易不足。二者临床表现也很相近,都有面苍白或萎黄,唇甲淡白无华,眩晕,失眠,多梦,舌淡,脉细等血虚症状。但心血不足还兼有心神失养的表现,如心悸、怔仲、心烦易惊、健忘等症。而肝主筋,开窍于目,故肝血不足多见两目干涩,视物不清,四肢麻木,指甲灰暗,无光泽等症。
2、肝阴不足与肝血不足
二者病位在肝,同属肝虚证,病因、病机、临床表现都十分相似。肝血虚多由失血过多,血化源不足,久病、重病耗伤肝血所致。而肝阴虚可为肝血虚的进一步发展,也可由肾阴亏耗,精不化血,或热病后期,灼伤阴液,以及肝郁化火,暗耗肝阴引起。肝血虚,因血虚不荣于头面常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唇淡白;而肝阴虚证,因阴不制阳,虚热内生,表现为颜面潮红,口唇干燥,伴有五心烦热,虚烦失眠,潮热,夜间汗出,小便色黄,大便干燥等阴虚内热的症状。
治疗原则
本证以血之不足为要,故治疗重在滋补肝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佐以补脾健胃药物,提高本证的疗效。
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若血虚明显的患者者,可加用制首乌、枸杞子、鸡血藤。
(2)若目失所养,视物模糊的患者,加楮实子、枸杞子、菟丝子。
(3)若肢体颤动,关节拘急不利的患者,可加用天麻,钩藤、木瓜。
(4)若血虚血运行不畅的患者,可加鸡血藤、丹参、红花。
药物治疗
1、方药:补肝汤加减。
2、常用中药:当归、白芍、阿胶、川芎、山茱萸、酸枣仁、女贞子、鸡血藤等。
3、中成药:补肝丸,首乌丸、四物合剂。
相关药品
补肝丸,首乌丸、四物合剂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1、针灸治疗
取肝俞、肾俞、足三里、关元、血海、期门、气海、百会等穴,用补法,留针15-20分钟。
2、推拿
摩上腹、小腹,揉按气海、关元、血海、肝俞、脾俞等穴,每次3-5分钟。
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本病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一般预后
本病若及时治疗调理,一般预后良好;若治疗不及时,导致血虚生风,或形成瘀血,使病情复杂,加大了治疗难度。
危害性
1、若治疗不及时,血虚容易引起生风,出现头晕、肢体麻木、语言不利、口角外邪等中风先兆表现。
2、血虚容易出现血液运行不畅,导致瘀血,两者相互影响,使病情复杂,加大治疗难度。
治愈性
本病及时诊断,正确辨证用药,加上饮食生活调理,一般预后良好。
复发性
如果引起肝血不足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疾病再次发作。
总述
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要注意情志调摄、注意休息,避免劳累,较少用眼等良好的护理干预,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心理护理
1、肝为刚脏,性喜舒畅条达,忌抑郁恼怒,故情志护理尤为重要。
2、应尽量避免外界不良刺激,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少生气动怒,以免诱发或加重病情。
用药护理
1、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服药后注意休息,并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
2、滋阴养血补肝的汤剂宜文火久煎,空腹时服用。
3、注意正确煎煮中药,重镇息风方药中常用龙骨、牡蛎、羚羊角等质地坚硬药物应采取先煎的方法。
生活管理
1、周围环境应安静整洁,室内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
2、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过度劳累而加重疾病。
3、眩晕患者应卧床体息,必须变换体位时,动作宜缓慢。病情缓解后,可做适当的运动。
4、注意减少用眼,避免眼睛过度疲劳而影响视力恢复。
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患者眩晕、肢体麻木,视物不清等的诱发因素、持续时间、程度、性质及伴随症状等。
2、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头晕、肢体麻木、语言不利、口角㖞斜等中风先兆症状。
3、严密观察神志、面色等变化,定期监测血压,如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情况做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检查等,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慎食油腻食物,忌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酒。同时注意养护脾胃,饮食宜定时定量,软烂适度。
饮食建议
1、肝血虚的患者,宜多食补血食物,如动物肝脏、红枣及血肉有情食品。
2、多食红枣、山药、莲子、薏苡仁等健脾益气食物。
3、多食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粥、瘦肉粥等。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3、忌食生冷食物,如冰糕,冰饮等。
4、忌食煎炸的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5、忌抽烟、喝酒及烈性饮料。
预防措施
本病预防应注重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同时需增强体质,饮食调护,生活起居规律,避免过度劳累等,可有效减少或减轻疾病的发作。
1、平日可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注意随季节变化或天气变化随时加减衣被,防止感染疾病。
2、避免过劳,注意休息,避免提、扛重物及超负荷劳作。
3、避免情绪激动,少看或不看恐怖性、刺激性强烈的电视节目。
4、注意饮食,少食辛辣及刺激性食物,忌暴饮暴食,忌烟酒。
5、若有贫血等原发病,应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