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阴虚


胃阴虚(deficiency of stomach yin)又称胃阴不足,是指胃的阴液不足,而使胃失去濡润、和降功能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病理变化。临床以胃脘嘈杂、有饥饿感但不思饮食,饮食减少,或胃中隐隐灼痛,胃胀不舒为主要特征。发生多与热病伤阴、饮食不节、情志不畅、久病误治等因素相关。本病若及时诊断,正确辨证用药,注意饮食情志调护,一般预后良好。如不及时纠正,导致疾病进一步发展可损伤肺阴,肾阴,出现肺胃肾上、中、下三阴俱损的局面,预后不良。
流行病学
一般无传染性。
好发于热性病恢复期的人群。
总述
本病发生多与热病伤阴、饮食不节、情志不畅、久病误治等因素相关。基本病机为阴液不足,胃失濡润、和降。病位在胃,可涉及肺、肾。
基本病因
1、热病伤阴
温热性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被耗,伤及胃阴,胃阴不足。
2、饮食不节
平时偏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导致脾胃不能及时运化食物,脾胃积热,日久耗伤胃阴,发为本病。
3、情志不调
长期喜、怒、忧,思、恐等精神活动过度的兴奋或抑郁,会使脏腑气机紊乱,脏腑真阴亏损,伤及胃阴,致胃阴不足。
4、久病误治
胃病久延不愈,阴液耗伤,伤及胃阴,胃阴不足。或误用汗、吐、下法,或过用温热辛燥药物,耗伤胃阴所致。
总述
本病临床以胃脘嘈杂、有饥饿感但不思饮食,饮食减少,或胃中隐隐灼痛,胃胀不舒等为主要特征。主要反映在受纳、腐熟功能障碍及胃失和降两方面。
典型症状
1、受纳、腐熟功能障碍
有饥饿感,但不思饮食,饮食减少,稍微进食后胃胀。
2、和降功能失常
胃脘感觉有似饥非饥,似痛非痛的感觉,胃脘隐隐灼痛,胃胀不舒。干呕,呃逆。
3、阴液不足表现
口咽干燥,大便干结,小便短少,形体消瘦。
病情发展
胃阴虚进一步发展,常因胃阴不足,胃热偏盛而耗伤肺肾阴液,出现肺胃阴虚,还可下夺肾阴,出现肺胃肾上、中、下三阴俱损的局面。
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门诊指征
1、出现胃脘感觉有似饥非饥,似痛非痛的感觉,或有饥饿感,但不思饮食,饮食减少等表现。
2、或伴有胃脘部隐隐灼痛,稍微进食后胃胀,干呕,呃逆等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消化内科进行咨询。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患者一般需要做相关的体格检查等,建议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一些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胃脘疼痛、不思饮食,或饮食减少等症状?胃痛是隐隐灼痛感吗?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如口燥咽干、恶心干呕等?
4、有其他什么疾病吗?平时情绪波动大吗?
5、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6、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7、平时饮食状况如何,有偏食辛辣刺激食物的习惯吗?
8、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9、平时体质如何?大小便正常吗?
10、平时休息如何,会经常熬夜吗?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胃脘疼痛、不思饮食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需要手术吗?手术有风险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血常规,血清学检查,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电子胃镜,X线钡餐,胃肠动力检测,B超,CT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口渴情况,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腹部疼痛胀满等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通过白细胞、红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等,判断患者是否贫血或是否合并感染。
2、血清学检查
包括血糖检查、胃蛋白酶原测定、血清胃泌素测定、维生素B12测定以及自身抗体测定。
3、幽门螺旋杆菌检测
可查是否为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该检查对于癌前疾病及病变的诊疗也有重要作用。
影像学检查
1、电子胃镜
胃镜检查可以了解观察黏膜情况,并有助于慢性胃炎的诊断。
2、X线钡餐检查
服用一定剂量的钡剂,在X线下进行检查。可以了解胃肠动力情况,协助诊断慢性胃炎、胃下垂等。
3、B超、CT检查
可鉴别排出肝胆疾病及腹水等病变,以协助鉴别诊断。
其他检查
胃肠动力检测
包括胃电图、胃排空、胃肠道压力检测等,对胃动力进行评估,可协助诊断胃动力障碍、紊乱等帮助调整治疗方案。
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胃脘嘈杂、有饥饿感但不思饮食,饮食减少,或胃中隐隐灼痛,胃胀不舒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有相似症状的胃气阴两虚证、胃热证等进行鉴别。
诊断依据
1、特异症状
胃脘感觉有似饥非饥,似痛非痛的感觉,或有饥饿感,但不思饮食,饮食减少。
2、可见症状
胃脘部隐隐灼痛,稍微进食后胃胀,干呕,呃逆,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形体消瘦。
3、典型舌脉
舌红少津,脉细数。
鉴别诊断
1、胃气阴两虚证与胃阴虚证
胃气阴两虚证候多由久病气阴两耗,或误用汗、吐、下法,致气阴受损所产生,除胃阴虚的主要见症外,还有气虚的兼症,如气短,乏力,多汗等,又胃气虚不能腐熟水谷,气血生化不足,则饮食减少,食欲不振,身体瘦弱,面色苍白,心悸失眠。胃阴虚证,只表现为单纯的阴虚证,不兼有气虚症状。
2、胃热证与胃阴虚证
胃热证候,多因热邪入里,多食辛辣厚味所致,在急性热病中出现时,多为病的进行期,属实热证;胃阴虚证候在热病中出现时,多为病的后期,属虚证范畴。但胃热证,热邪伤耗胃津,胃阴受损,可以由实转虚,发展为胃阴虚证候。两证临床皆见“热”象,胃热证为实热,症见发热,烦渴,胃脘部灼痛,喜喝冷饮等;胃阴虚证为虚热,症见心烦低热。胃热证表现为多食易饥;胃阴虚证则有饥饿感,但不思饮食。两证皆可见大便燥结,但前者为阳明火盛热结腑实,后者为胃阴不能布及大肠。此外,胃热证可因热邪循阳明经脉上冲,出现牙龈肿痛,口臭,热伤血络,迫血妄行,可见吐血、衄血等症,而胃阴虚证则较少发生此类情形。
治疗原则
本病中医治疗以养阴益胃为主要原则。在病理转化的过程中,常因胃阴不足,胃热偏盛而灼伤肺肾之阴,尤其是肺阴,故在临证之时,往往不是单纯的滋养胃阴,而要配合滋补肺阴,如选用玉竹、沙参,天冬等药物。另外,酸性的药物配合甘味药而使用,更能促进阴津的早日恢复,所以常选用乌梅、五味子、白芍、木瓜等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若口唇干燥,津亏较严重的患者,可加用石斛、天花粉。
2、若不思饮食,饮食减少较为严重的患者,可加用麦芽、扁豆、山药。
3、若呃逆,干呕,恶心明显的患者,可加用刀豆、柿蒂、竹茹。
4、若大便干结较为严重的患者,可加用杏仁、火麻仁、蜂蜜。
5、若兼有气滞的患者,可加用绿梅花、佛手花、玫瑰花等。
药物治疗
1、方药:益胃汤加减。
2、常用中药: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白芍、乌梅、甘草、谷芽、鸡内金、玫瑰花。
3、中成药:摩罗丹浓缩丸、养胃舒胶囊、阴虚胃痛颗粒。
相关药品
摩罗丹浓缩丸、养胃舒胶囊、阴虚胃痛颗粒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1、针刺
取穴脾俞、胃俞、中脘、章门、足三里、三阴交等,针用补法。
2、推拿
可选用有关的俞、募穴及足太阴、阳明经穴为主,每日1次。
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本病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一般预后
本病若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胃阴不足,影响水谷的受纳和气血的生化,如不及时纠正,胃阴竭绝,有生命之虞。在急性热病中,只要及时滋养胃阴,可挽回生机。在慢性病中,胃阴逐渐虚损,往往预后不良,治疗应时时顾及胃阴。
危害性
1、胃阴不足,影响水谷的受纳和气血的生化,如不及时纠正,胃阴竭绝,有生命之虞。
2、若治疗不当,可病损及肺、肾等脏腑,造成肺肾阴虚。
治愈性
本病若及时诊断,正确辨证用药,注意饮食情志调护,一般预后良好。
复发性
若引起胃阴虚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饮食等调护不当,可能引起病情再次发作。
总述
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要注意规律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等,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心理护理
患者应调和精神,避免精神紧张,保持保持乐观,心境平和,了解疾病相关知识,积极配合治疗。
用药护理
1、中药汤液宜温服,服后静养,用药后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反应。
2、呕吐轻者汤药可浓煎,采取少量多次频服的方法。
3、注意服药的时间和方法,中药汤剂一般以上午9时、下午3时服为宜。
4、中西药合用要注意配伍禁忌。
生活管理
1、保持室内环境安静、整洁、舒适,空气新鲜、流通良好。
2、病后注意安静休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过度劳累而加重疾病。
3、室内温度宜略低,凉爽湿润。
4、经常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与平整,无碎屑,衣被污染应及时更换。
5、保持二便通畅,定时开门窗通风换气,消除异味,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使病人舒适。
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患者进食、呕吐、腹胀、腹痛、二便及舌苔、脉象等情况。
2、对于胃痛患者,应注意观察疼痛发生的部位、性质、诱因、持续时间、缓解方式。
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情况需要做血常规,血清学检查,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电子胃镜,X线钡餐,胃肠动力检测,B超,CT检查等,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合理的饮食调护对本病康复极为重要。脾胃病者饮食宜清淡、软、烂、温、易消化,宜少食多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根据病情注意营养搭配及饮食宜忌,辨证施食。
饮食建议
1、可多食具有滋养胃阴作用的食物,如小麦、牛奶、鸡蛋、猪肉、鸭肉等。
2、可多食具有润养胃津作用的食物,如银耳、燕窝、枇杷、梨、苹果、蕃茄、乌梅、豆腐等。
3、可多食滋阴益胃的食物,如银耳汤,白鸭小麦粥,凉拌豆腐肉丝等。
饮食禁忌
1、忌食籼米、核桃仁、狗肉、羊肉、鸡肉、海参、草鱼、链鱼等性质温热,有助热伤阴作用的食物。
2、忌食韭菜、芥菜、肉桂、干姜、花椒、胡椒、小茴香、大蒜、白豆蔻等辛辣温燥的食物。
3、忌食煎炸的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预防措施
胃阴虚的预防应注意调节脾胃、保护胃气。平时应饮食有节,节制烟酒,调畅情志,起居规律,适当运动锻炼,增强体质等,以减少或减轻疾病的发作。
1、平时应根据天气变化,做好防护,避免感受外邪。
2、平日勿过食辛辣刺激的食物,注意饮食规律,有节制。
3、生活起居规律,避免经常熬夜,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增强体质。
4、注意情志调养,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内伤。
5、若有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糖尿病,或热性病等原发病,应积极治疗。
概述
病因
总述基本病因症状
总述典型症状病情发展并发症就医
门诊指征就诊科室就医准备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检查
预计检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其他检查诊断
诊断原则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
治疗原则对症治疗药物治疗相关药品手术治疗其他治疗治疗周期治疗费用预后
一般预后危害性治愈性复发性日常
总述心理护理用药护理生活管理病情监测复诊须知饮食
饮食调理饮食建议饮食禁忌预防
预防措施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