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李赛美

主任医师
李赛美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李赛美,女,湖南省长沙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湖南中医学院(现湖南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主任。是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李赛美
湖南省
1960年4月
主任医师
教授,博士生导师
湖南中医学院(现湖南中医药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诊治范围

擅长运用中医经典理法方药治疗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甲亢、肝病等内分泌代谢病及病毒性疾病。

教育经历

先后毕业于湖南中医学院(现湖南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

工作经历

现就职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兼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主任。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中医经典《伤寒论》的研究。

研究成果

主持并参与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当代伤寒学术流派研究”,国家“十一五”攻关项目“寒温并用防治流感(禽流感)中医药方案建立与研究”,省部级课题6项,省部级教学课题3,其中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教学成果奖5项。

1999年获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研究一等奖。

2000年获国家教育部网络课程等奖、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获奖情况

2004年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称号。

2006年评为广东省“三有一好”优秀共产党员。

2007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2017年获首届“广东好医生”称号。

曾获“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广州中医药大学教职工“十大标兵”荣誉称号。

此外,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连续五年被评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最受欢迎的任课老师”。

荣誉称号

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学术兼职

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社会活动

1999年应邀赴日本、马来西亚、台湾讲学,并出席法国巴黎第18届国际糖尿病大会。

出版著作

主编《经方临床运用与研究、《糖尿病中西医诊疗与调理》,副主编《中国现代科学全书+中医临床基础学》、《仲景方药古今应用》,参编《中国中医药高级丛书·伤寒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结合诊治学》,组织并编写研究生教材《中医临床经典研究与运用》、《伤寒论求索》。

主要论文

1..李赛美.1型糖尿病及其合并症1则辨治心得[J].中医药通报,2013,12(02):51-53.

2.李赛美.糖尿病膏方运用与思路述略[J].新中医,2012,44(05):5-6.

3.李赛美.《伤寒论》临床辨治思路探略[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04):233-236.

4.李赛美.《伤寒论》四诊特色述略[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8(06):570-574.

5.李赛美.《伤寒论》四诊方法撷微[J].中医药通报,2011,10(03):7-11.

6.李赛美.阴黄案辨治1则[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44(07):27-28.

7.李赛美,郑身宏,金小洣.试论伤寒学术流派的形成及发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05):309-312.

8.李赛美,朱章志,刘敏,吴浩祥,万晓刚,陈子康,王保华,方剑锋.基于案例库建设的伤寒论教学改革[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05):921-923.

9.李赛美,王保华.经方治疗糖尿病并表情淡漠、消瘦、烦躁、肢厥案[J].新中医,2010,42(04):80-81.

10.李赛美,王保华.经方治疗糖尿病并骨折、发热、腹胀案[J].新中医,2010,42(03):88.

11.李赛美,王保华.经方治疗糖尿病并水肿、足趾坏死案[J].新中医,2010,42(02):83-84.

12.李赛美,王保华.经方治疗糖尿病腹痛、烦躁、厥逆案[J].新中医,2010,42(01):93-94.

学术思想

1、尤重病史、舌脉并举、四诊合参,详辨真假虚实

她认为辨证当由博而约,从收集资料、寻找特征、逐一鉴别,到确立病位、病机、病性,是一个由博而约、由宽泛逐步收窄的思路过程,而辨证的基础是获得可靠的四诊资料。临证中特别重视病史的全面采集,尤其重视细节。认为临床上舌脉不可偏废,诊脉尤其注意脉象的动态变化,强调舌诊时应将舌质和舌苔辨证结合。认为临床辨证过程有三步,即归纳特征、鉴别类证、探究本源,而要洞察病机,必须牢牢抓住四诊要点。

2、六经为经、八纲为纬,脏腑经络,多维角度定性定位

她认为六经辨证体系是融经络、脏腑、阴阳、邪正、气化、疾病发展阶段、治法、方药、调护在内的综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具有良好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六经辨证涵盖了八纲辨证、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辨证方法,是其他辨证体系的基础,而八纲辨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辨证论治的核心。临床上当以六经辨证为经,以八纲辨证为纬,并结合多种辨证方法,多维角度对病证进行定性定位。

3、方证为点、体质为面,注重局部与整体的结合

她认为方证能够反映疾病的本质。方证对应是临床辨证的快捷方式,其核心内容既包括方药,亦包括相适应的证,既有理,亦有法,临床辨证当以方证为切入点,辨方证尤须仔细,方证辨证是否准确,直接影响临床疗效。认为体质受先天、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社会、疾病因素等长期影响而形成,而不同的体质往往影响疾病的传变及预后,与药后的反应也密切相关,同时体质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因此临床辨证往往需要重视对患者体质加以辨识。

4、在气在血、痰饮水湿,务必深究

她认为六经病俱当辨明在气在血。她认为痰饮水湿所导致的病证有很多相似之处,变化多端,极易混淆,而治疗各异,当仔细明辨,首当辨清其性质,而后辨明其停留部位,弄清“四饮”、“四水”之别。

目录
  • 概述

  • 基本信息

    姓名
    性别
    籍贯
    出生日期
    临床职称
    教学职称
    毕业院校
    执业地点
  • 诊治范围

  • 教育经历

  • 工作经历

  • 研究方向

  • 研究成果

  • 获奖情况

  • 荣誉称号

  • 学术兼职

  • 社会活动

  • 出版著作

  • 主要论文

  • 学术思想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