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冷希圣

主任医师
冷希圣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冷希圣,男,汉族,辽宁省复县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获北京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兼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门脉高压症学组组长、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冷希圣
辽宁省
1944年
主任医师
教授
北京医科大学

诊治范围

擅长肝胆胰外科、肝脏移植及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

教育经历

1969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

1981年,获北京医学院外科学硕士学位。

1989年,获北京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83年-1984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医学中心进修显微外科及器官移植实验研究,获加州圣迭戈大学博士后结业证书。

工作经历

1992年,晋升为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外科学教授、主任医师。

1991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

1996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1997年起,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

研究方向

门静脉高压症发病机理及肝细胞、胰岛细胞移植,肝癌的基因诊断与治疗等。

获奖情况

1995年,获卫生部吴阶平、杨森医学成就三等奖。

学术兼职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门脉高压症学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专科(外科)委员会资深会员

中华医学科技奖和中华医学青年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名誉会长

中国医师学会全国普通外科主任联谊会会长

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国家执业医师医学考试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终审评委

教育部直属高校卫生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出国留学人员评审委员会委员

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总编兼编辑部主任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副总编辑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副总编辑

《现代手术学杂志》副总编辑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杂志》副总编辑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副总编辑

《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 International》副总编辑

《中华医学杂志》编委

《中华外科杂志》编委

《中华医学会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编委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常务编委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编委

《北京大学学报》编委

《消化外科杂志》编委

《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编委

《内分泌外科杂志》编委

《健康世界》编委

出版著作

主持编译《门静脉高压症——病理生理诊断与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主要论文

1.冷希圣.门静脉高压症治疗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3,20(01):1-3.

2.冷希圣.肝移植时代门静脉高压症治疗策略[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29(05):373-376.

3.冷希圣,王维民,周光文.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消化道出血治疗共识[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9,14(01):79-81.

4.冷希圣.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手术的争论[J].现代实用医学,2008(07):497-499.

5.冷希圣,朱凤雪.腹部外科患者并存心脏疾病的围手术期处理[J].临床外科杂志,2008(02):84-85.

6.冷希圣.肝移植时代如何看待门静脉高压症的断流手术[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7(01):1-4.

7.冷希圣.门静脉高压症——从实验室到临床[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6(11):1285-1287.

8.冷希圣.肝移植时代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评价[J].消化外科,2006(03):153-155.

9.冷希圣.肝移植时代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选择[J].继续医学教育,2006(09):17-21+1.

10.冷希圣.活体肝脏移植的发展[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5(04):419-422.

11.冷希圣.前哨淋巴结活检真的很灵吗?[J].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05(01):60.

12.冷希圣.重视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选择[J].临床外科杂志,2004(07):389-391.

13.冷希圣.译后评论:为改进外科医生手术结果的思考[J].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04(01):12-13.

14.冷希圣,翁山耕,李涛,魏玉华,彭吉润,杜如昱.大鼠肝星状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解剖学报,2003(03):269-274.

15.冷希圣.门静脉高压症诊治现状与展望[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3(03):198-200.

研究成果

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500余篇,参与编写临床外科专着20余部,完成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994年获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07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