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仙碱片


秋水仙碱片,西药名。用于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预防复发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
成分
本品主要成分为秋水仙碱。
性状
本品为白色片。
适应症
本品用于治疗:
1、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预防复发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
2、用于4岁及以上儿童的家族性地中海热(FMF)。
用法用量
口服。
1、急性期:成人常用量为每1-2小时服0.5-1mg,直至关节症状缓解,或出现腹泻或呕吐,达到治疗量一般为3-5mg,24小时内不宜超过6mg,停服72小时后一日量为0.5-1.5mg,分次服用,共7天。
2、预防:一日0.5-1mg,分次服用,但疗程酌定,如出现不良反应应随时停药。
3、5岁以下:0.5mg/天;5-10岁:1mg/天;10岁以上:1.5mg/天。单次给药,在剂量高于1mg/天时可采用分次给药(2次/天)。最大剂量不超过2mg/天。
规格
0.5mg。
贮藏方法
遮光,密封保存。
有效期
执行标准
中国药典2015年版二部。
不良反应
与剂量大小有明显相关性,口服较静脉注射安全性高。
1、胃肠道症状:腹痛、腹泻、呕吐及食欲不振为常见的早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可达80%,严重者可造成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等表现。长期服用者可出现严重的出血性胃肠炎或吸收不良综合征。
2、肌肉、周围神经病变:有近端肌无力和(或)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增高。在肌细胞受损同时可岀现周围神经轴突性多神经病变,表现为麻木、刺痛和无力。肌神经病变并不多见,往往在预防痛风而长期服用者和有轻度肾功能不全者出现。
3、骨髓抑制:出现血小板减少,中性细胞下降,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有时可危及生命。
4、休克:表现为少尿、血尿、抽搐及意识障碍。死亡率高,多见于老年人。
5、致畸:文献报道2例Down综合征婴儿的父亲均为因家族性地中海热而有长期服用秋水仙碱史者。
6、其他:脱发、皮疹、发热及肝损害等。
7、上市后监测数据显示本品可见如下不良反应/事件:
(1)胃肠损害: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2)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皮疹、瘙痒、脱发等;
(3)肝胆损害:肝功能生化指标异常、肝细胞损伤等;
(4)全身性损害:乏力、发热、胸痛、寒战、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5)神经系统损害:头晕、头痛、意识障碍等;
(6)血液系统损害: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全血细胞减少、骨髓抑制等;
(7)泌尿系统损害:血尿、少尿、尿频、排尿困难、肾功能异常、慢性肾功能不全加重、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8)肌肉骨骼损害:肌无力、肌痛、肌酸磷酸激酶升高、横纹肌溶解等;
(9)免疫功能紊乱:过敏反应、过敏样反应、过敏性休克等;
(10)代谢和营养障碍:低血糖、低血钾、电解质异常、脱水等;
(11)心血管系统损害:心悸、心动过缓、心肌梗死、循环衰竭等;
(12)呼吸系统损害: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哮喘等;
(13)精神障碍:厌食、食欲异常、嗜睡等;
(14)其他:视力异常、耳鸣、味觉障碍等。
禁忌
1、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2、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3、对骨髓增生低下,及肾和肝功能不全者禁用。
药物相互作用
1、秋水仙碱是CYP3A4代谢酶和P-糖蛋白(P-gp)的底物,与CYP3A4抑制剂或P-gp抑制剂合并使用会增加秋水仙碱的血药浓度。
(1)CYP3A4强抑制剂:阿扎那韦,利托那韦,茚地那韦,洛匹那韦,沙奎那韦,奈非那韦,伊曲康唑,酮康唑,泊沙康唑,伏立康唑,克拉霉素,地尔硫卓,葡萄柚汁等。
(2)CYP3A4中等抑制剂:阿瑞匹坦,西咪替丁,环丙沙星,克霉唑,环孢素,决奈达隆,红霉素,氟康唑,氟伏沙明,伊马替尼,维拉帕米等。
(3)P-gp抑制剂:维拉帕米,红霉素,克拉霉素,利托那韦,环孢素,奎尼丁,普罗帕酮等。
2、秋水仙碱与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如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等)、贝特类药物(如非诺贝特、苯扎贝特等)合并使用时可能会增加肌无力、肌痛、横纹肌溶解等肌肉损害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对秋水仙碱与上述药物进行联合处方时应谨慎。
注意事项
1、本品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如发生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诊。有研究表明低剂量秋水仙碱(1.5-1.8mg/d)与高剂量秋水仙碱(4.8-6.0mg/d)相比,有效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2、本品存在肝肠循环,肝功能损害时解毒能力下降,易促使毒性加重,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3、秋水仙碱可抑制细胞正常的有丝分裂,对胎儿有致畸作用。育龄期妇女或其配偶在开始治疗前3个月、治疗期间及停药后3个月内应采用有效的避孕措施。
4、老年患者用药应酌情减量。
5、大量使用或误用本品后可能出现以下急性中毒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胃灼热、血尿、少尿、肌无力、谵妄、痉挛、休克、呼吸抑制、心功能衰竭等。有文献报道,秋水仙碱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存在个体差异性。
秋水仙碱中毒尚无特效解毒剂,不能通过血液透析有效清除。秋水仙碱中毒的治疗应从洗胃和预防休克的措施开始,并采取对症治疗和支持性治疗。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本品可致畸胎,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老人用药
对老年人应减少剂量。因为本品的中毒量常与其体内蓄积剂量有关,当肾排泄功能下降时容易造成积蓄中毒。本品又需经肠肝循环解毒,肝功能不良时解毒能力下降,亦易促使毒性加重。
药物过量
本品是细胞有丝分裂毒素,毒性大,一旦过量缺乏解救措施,须格外注意药物过量。
药代动力学
口服后在胃肠道迅速吸收,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仅为10%-34%,服药后0.5-2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口服2mg的血药峰值为2.2ng/ml。在分离出的中性粒细胞内的药物浓度高于血浆浓度并可维持10天之久。本品在肝内代谢,从胆汁及肾脏(10%-20%)排出。肝病患者从肾脏排泄增加。停药后药物排泄持续约10天。
药理作用
1、秋水仙碱通过:
(1)和中性粒细胞微管蛋白的亚单位结合而改变细胞膜功能,包括抑制中性白细胞的趋化、粘附和吞噬作用。
(2)抑制磷脂酶A2,减少单核细胞和中性白细胞释放前列腺素和白三烯.
(3)抑制局部细胞产生白介素-6等,从而达到控制关节局部的疼痛、肿胀及炎症反应。
2、秋水仙碱不影响尿酸盐的生成、溶解及排泄,因而无降血尿酸作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于口服后12-24小时起效,90%的患者在服药24小时至48小时疼痛消失。
毒理作用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大鼠静脉注射半数致死量(LD50)为1.6mg/kg;小鼠静脉注射LD50为4.13mg/kg。
临床应用及指南
黄晓璐研究秋水仙碱片内服联合氟比洛芬巴布膏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得出结论秋水仙碱片内服联合氟比洛芬巴布膏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其可有效缓解患者局部炎症及疼痛程度,且安全性较高。(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36):29-30.)
附注
警示语:
本品是细胞有丝分裂毒素,毒性大,一旦过量缺乏解救措施,须避免药物过量。
鉴别
在含量测定项下记录的色谱图中,供试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应与对照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一致。
检查
1、含量均匀度:取本品1片,置50ml(0.5mg规格)或100ml(1mg规格)量瓶中,照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自“加水适量”起,依法测定含量,应符合规定(通则0941)。
2、溶出度:取本品,照溶出度与释放度测定法(通则0931第三法),以水200ml为溶出介质,转速为每分钟50转,依法操作,经30分钟时,取溶液适量,滤过,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秋水仙碱对照品,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2.5μg(0.5mg规格)或5μg(1mg规格)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各100μl(0.5mg规格)或各50μl(1mg规格),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依法测定,计算每片的溶出量。限度为标示量的80%,应符合规定。
3、其他:应符合片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通则0101)。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辛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40:6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理论板数按秋水仙碱峰计算不低于5000,秋水仙碱与相邻色谱峰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
2、测定法:取本品20片,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约相当于秋水仙碱1mg),置100ml量瓶中,加水适量,振摇1小时使秋水仙碱溶解,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另取秋水仙碱对照品,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10μg的溶液,同法测定。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即得。
3、本品含秋水仙碱(C22H25NO6)应为标示量的90.0%-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