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变学检查
简介
血液流变学检查是一种用于检测血液及其组成成分流动性、变形性和聚集性等流变性质的检查方法。通过这一检查,可以分析全血和血浆在不同切变率条件下的表现,从而深入了解这些现象的生理与病理意义。目前由于血液流变学的检测结果在特异性临床意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该方法更多地被用作临床血栓前状态的一种筛查手段。
原理
1、全血黏度测定
在2个共轴双圆筒、圆锥-平板或圆锥-圆锥等测量体的间隙中放入一定量的被检全血,其中一个测量体静悬,另一个则以某种速度旋转。由于血液摩擦力的作用,带动静悬测量体旋转一个角度,根据这一角度的变化可计算出全血黏度。
2、血浆黏度测定
根据哈根-伯肃叶定律,在一定体积、压差、毛细血管管径条件下,液体的黏度与流过一定毛细血管管长所需的时间呈正比。实际测量时,可分别测定纯水和血浆通过黏度计毛细血管所用的时间Tw和Tp,已知纯水的黏度为μw,可按公式(μp=Tp×μw/Tw)计算出血浆黏度(μp)。
检查目的
多用于临床血栓前状态的筛查。
适应证
1、正常或亚健康人群。
2、患有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脑血栓、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恶性肿瘤等病理状态的患者。
禁用人群
暂无禁用人群,具体以医生医嘱为准。
检查前准备
1、预约好检查项目。
2、在检查前应保持平和、愉悦的心态,避免进行剧烈运动。
3、检查前一天的白天宜清淡饮食,忌烟酒。晚上8点以后禁食,次日早晨空腹检查。
4、如果有晕血、晕针史,在检查前应告知医务人员,以便于医务人员作出适当的安排,从而确保检查过程的安全。
5、检查当天不要穿袖口过紧过小的衣服。
是否空腹
需要空腹。
标本类型
血液
采集方法
由医护人员进行静脉采血。
检查部位
一般是抽取手臂部位的肘前静脉血。
是否麻醉
不需要麻醉。
疼痛感
抽血时会有轻度的疼痛感。
检查方法
患者需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信息核对、静脉采血准备、采血、按压等事项。
1、信息核对
在医生开具化验单并缴费后,应按照规定的时间到达检验科。医护人员将会仔细核对个人信息以及所需检查的项目,以确保准确无误。
2、静脉采血准备
信息核对完成后,患者需要将手臂露出并轻放在采血台上。之后,医护人员会在手臂的适当位置扎上止血带,并指导患者紧握拳头,这样做有助于静脉的充盈和显露。随后,医护人员会对手臂皮肤进行消毒处理。
3、采血
当准备工作完成后,医护人员会用左手拇指固定静脉穿刺部位下端,右手持真空采血装置按静脉走向刺入皮肤、穿破静脉壁进入静脉腔,以收集所需的血液样本。
4、按压
采血完成后,医护人员会松开止血带,并嘱咐患者松开紧握的拳头。同时,医护人员会将棉签或棉球轻轻按压在抽血点上。患者需细心听从医护人员的指导,持续按压数分钟,以降低出血的风险。
检查耗时
该检查操作较简单,一般只需要1~3分钟,但可能需要排队等候。
检中注意
患者在采血时应积极配合,同时放松心情,以免因紧张造成肌肉收缩从而引起采血困难。
出报告时间
各医院出报告时间差异较大,上午检查,下午即可取报告。
1、检查完成后,应注意保护针孔,不要碰水,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干燥。
2、采血部位可能会有淤青和轻微的疼痛感,通常可在几天内自然消失。如果淤青面积较大,持续时间较长,或者出现了出血、红肿等感染迹象,需要及时就医。
3、应注意检查结果的出具时间,及时去取检查报告。如果报告显示指标异常,需要及时就诊。
正常参考
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正常值如下:
1、全血黏度低切10/s:6.5~9.25mPa·s。
2、全血黏度中切60/s:4.35~5.45mPa·s。
3、全血黏度高切150/s:3.65~4.40mPa·s。
4、血浆黏度值:1.05~1.51mPa·s。
5、血沉:0~18mm/1h。
6、血细胞比容:35%~45%。
7、全血还原黏度低切:11.34~22.78mPa·s。
8、全血还原黏度中切:6.45~12.22mPa·s。
9、全血还原黏度高切:4.86~9.31mPa·s。
10、血沉方程K值:0~120。
11、红细胞聚集指数:1.48~2.53。
12、红细胞刚性指数:3.22~8.86。
13、红细胞变形指数:0.68~1.21。
14、红细胞电泳指数:3.36~7.03。
15、全血相对指数低切:4.30~8.81。
16、全血相对指数高切:2.42~4.19。
异常分析
1、全血黏度异常
全血黏度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性和变形性、血浆黏度等。
(1)全血黏度增高见于冠心病、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静脉血栓形成、糖尿病、高脂血症、恶性肿瘤、肺源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休克、烧伤等。
(2)全血黏度减低见于贫血、严重失血和重度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缺乏症。
2、血浆黏度异常
血浆黏度的影响因素包括纤维蛋白(原)、血清球蛋白、血清清蛋白、脂类、血糖等。其增高常见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3、全血还原黏度异常
全血还原黏度升高和降低的变化主要反映红细胞自身流变特性对血液黏度的影响。若全血黏度和全血还原黏度均增高,说明为红细胞相关的血黏度升高;若全血黏度高而全血还原黏度正常,说明血细胞比容高,但自身流变性无异常。若全血黏度正常而全血还原黏度升高,说明血细胞比容过少,自身流变性异常,仍导致血液黏度增加。
特别提示
对于受检者而言,由于检查报告内容均为医学专用术语,所以在拿到检查报告单之后,应当及时咨询开单医生。之所以不建议患者自行解读报告单内容,是由于报告单内容均为专业术语,而患者本身不具备过硬的医学专业知识,如果自行解读理解错误,会加重心理负担,引起不良情绪,还可能会延误病情,不利于疾病的控制。
对于受检者而言,由于检查报告内容均为医学专用术语,所以在拿到检查报告单之后,应当及时咨询开单医生。之所以不建议患者自行解读报告单内容,是由于报告单内容均为专业术语,而患者本身不具备过硬的医学专业知识,如果自行解读理解错误,会加重心理负担,引起不良情绪,还可能会延误病情,不利于疾病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