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散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裴晓华
本词条由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裴晓华 主任医师 审核
柴胡疏肝散,中医方剂名。出自《医学统旨》。为理气剂。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之功效。主治肝气郁滞证。症见胁肋疼痛,胸闷善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肋间神经痛等属肝郁气滞者。
柴胡疏肝散
《医学统旨》
理气剂-行气剂
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肝气郁滞证

歌诀

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立能消。

组成

陈皮(醋炒)、柴胡(各6g),川芎、香附、枳壳(麸炒)、芍药(各4.5g),甘草(炙)(1.5g)。

用法用量

1、现代用法:水煎服。

2、古代用法:水一盅半,煎八分,食前服。

功用

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主治

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善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

方义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其经脉布胁肋循少腹。若情志不遂,木失条达,则致肝气郁结,经气不利,故见胁肋疼痛,胸闷,脘腹胀满;肝失疏泄,则情志抑郁易怒,善太息;脉弦为肝郁不舒之征。遵《内经》“木郁达之”之旨,治宜疏肝理气之法。方中以柴胡功善疏肝解郁,用以为君。香附理气疏肝而止痛,川芎活血行气以止痛,二药相合,助柴胡以解肝经之郁滞,并增行气活血止痛之效,共为臣药。陈皮、枳壳理气行滞,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功。

配伍特点

本方疏肝药与养血柔肝药相配,既养肝之体,又利肝之用,但以疏解肝郁为主。

运用

本方为疏肝解郁的常用方剂。临床应用以胁肋胀痛,脉弦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胁肋痛甚者,酌加郁金、青皮、当归、乌药等以增强其行气活血之力;肝郁化火者,可酌加山栀、黄芩、川楝子以清热泻火。

使用注意

本方芳香辛燥,易耗气伤阴,不宜久服。

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医学统旨》:“治怒火伤肝,左胁作痛,血苑于上……吐血加童便半盅。”

2.方论选录 《谦斋医学讲稿》:“本方即四逆散加川芎、香附和血理气,治疗胁痛,寒热往来,专以疏肝为目的。用柴胡、枳壳、香附理气为主,白芍、川芎和血为佐,再用甘草以缓之。系疏肝的正法,可谓善于运用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