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作为中药经典补肾名方的“六味地黄丸”为什么来自小儿用药?它有怎样的发展历史?

王丽霞
王丽霞   主任药师   教授   硕士生导师
药学部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顶级三甲医院

六味地黄丸历史悠久,最早出自于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最初叫做地黄丸,是钱乙根据小儿纯阳之体的生理特点把《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减去桂枝和附子,形成的新方,主要治疗小儿疾病。六味地黄丸最初是儿科用药,现今是临床上普遍治疗肾阴亏虚的基础方,虽然逐渐少用于儿科,但小儿肾阴亏虚导致的发育迟缓、遗尿等依然可以使用六味地黄丸治疗。

六味地黄丸组方非常精当,六味药分别是熟地(补肾阴)、山茱萸(补肝)、山药(健脾)、丹皮(清肝火)、茯苓(渗脾湿)、泽泻(泻肾浊),可分成两组,前三种为“补”,后三种为“泻”,三补三泻,阴阳非常平衡,补的同时也有泄的作用,补而不滋腻碍胃。因此,后世医家发现六味地黄丸良好的疗效,逐渐把六味地黄丸作为治疗肾阴虚的基础方,在这个基础上做一些加减,临床治疗更加方便,使得该药的适应症越来越广泛。

发布时间:2024-02-24 22:36
内容
审核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规范推广项目办公室
目录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