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PICC置管后发生血栓如何处理

曹建春
曹建春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周围血管科   知名专家
国家中医重点专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顶级三甲医院

PICC置管后发生的相关静脉血栓主要是深静脉血栓、血栓性浅静脉炎、导管尖端或者导管内血栓、单纯附壁血栓,此时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目前临床指南一般不推荐在发生血栓后立即拔除导管,因为导管相关性血栓可能和导管密切接触有关。如果患者仍需要持续使用导管进行治疗,则拔除导管后,需在其他部位置入导管,但仍会有超过80%的几率发生血栓,因此仍需要该导管通路治疗的患者可以在抗凝治疗下,继续保留导管。但是,如果治疗已经不需要导管、导管功能已经丧失,或者导管位置出现明显异常,且合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就需要拔除导管。此外,如果患者合并抗凝禁忌证,或者在规范抗凝治疗下,症状仍然持续进展,也需要考虑拔除导管。

对于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可以在进行一段时间的抗凝治疗后,再拔除导管,此时血栓相对稳定,发生肺栓塞的风险就比较低。其他类型血栓的体量较小,拔管时一般没有太多的限制。如果出现血栓性浅静脉炎,则需要进行对症治疗,缓解炎症刺激所引起的疼痛。对于长度大于5公分的进展性静脉血栓,且发生栓塞风险较高的患者,通常需要进行1~2个月的预防性抗凝治疗。如果并发深静脉血栓,应使用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同剂量的抗凝药物进行治疗。发生在浅静脉的无症状血栓具有一定的自限性,如果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需要特殊治疗,定期随访观察即可。

如果导管功能已经丧失,比如导管尖端或者导管内存在血栓,且抗凝药物无法恢复导管的通畅性,就需要进行溶栓治疗。如果常规溶栓无法恢复导管通畅性,或者由于特殊原因无法更换导管,或者更换导管后仍然无法解决通畅,可以考虑进行介入治疗或者腔内介入操作治疗,并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明确病因。一般来说,在留置导管期间,以及拔除导管后2~3个月,都需要进行抗凝治疗。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直接口服)等。一般情况下,不推荐常规采用溶栓治疗,除非患者出现急性血栓,症状极为严重,且出血风险较低。

如果肢体肿胀,可以抬高患肢,并使用地奥司明、迈之灵、四妙丸等静脉活性药物。非急性期可以进行物理治疗,比如弹力袜、间歇性气压循环驱动治疗等。血栓性浅静脉炎导致的肿胀,可以局部外敷硫酸镁、芒硝溶液,也可以进行针灸治疗。如果出现疼痛,可以在正规抗凝基础上,促进血栓消溶。如果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患者伴有血象增高,则表明炎症比较严重,可以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发布时间:2024-02-05 07:18
目录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