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窦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即发生于胃窦区域的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炎症细胞可侵犯胃窦黏膜全层的1/3到2/3,从而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等胃镜表现。患者应该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治疗。
一、致病原因。
- 1、幽门螺杆菌感染: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可以通过直接损伤,诱发炎症反应及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引起慢性浅表性胃炎。
- 2、十二指肠胃反流:胃肠道动力异常、肝胆道疾病及远端消化道梗阻导致的十二指肠胃反流会造成胆汁、胰液及肠液反流入胃。这会损伤胃黏膜,造成炎症、糜烂、出血甚至黏膜上皮化生。
- 3、胃黏膜损伤因子:非甾体抗炎药、酒精、塞来昔布等COX-2选择性抑制剂、粗糙或刺激性食物及高盐饮食等,可长期反复损伤胃黏膜,造成炎症持续不愈。
二、临床表现。患者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如腹痛、食欲下降、反酸、嗳气及恶心等。
三、治疗方法。胃窦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应该注意日常护理,提倡分餐制,注意饮食多样化;不吃霉变食物,少吃熏制、腌制、富含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的食物,多吃新鲜食品;避免过于粗糙、浓烈或辛辣的食物;避免长期大量饮酒、吸烟;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及充足睡眠。同时,患者应前往消化内科进行药物治疗。
- 1、根除幽门螺杆菌的药物:检测出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可以采用四联疗法,即1种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2种抗生素(如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等)+1种铋剂(如枸橼酸铋钾、果胶铋等)。
- 2、抗酸药物:如出现胃灼热、反酸及饥饿时上腹痛等症状,应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选用抗酸药(如碳酸钙、氢氧化镁等)、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或质子泵抑制剂,以缓解症状并保护胃黏膜。
- 3、减少胆汁反流的药物: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胃肠动力药,可以消除或减少胆汁反流。
- 4、增强胃黏膜防御的药物:伴有胃黏膜糜烂或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使用胶体铋、铝碳酸镁制剂或硫糖铝等药物增强胃黏膜的防御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胃窦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可能进展为肠上皮化生及上皮内瘤变,患者应每2~3年定期进行复查,如有需要应进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