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主要表现为乏力、气短、头晕目眩、自汗等,活动时症状加剧。常见的有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等。
气虚的主要分型及常用的药物包括:
1,肺气虚:表现为气短、声低、咳嗽无力、痰液色白、易感冒、面色发白等。治以补益肺气。目前常用的中成药包括补肺丸、玉屏风散等。其中,补肺丸外感咳嗽者忌服。而玉屏风散宜在饭前服用,忌油腻食物。
2,心气虚:可见心慌、气短(劳动后加重)、精神疲惫、易劳累、易出汗等病症。治以益气养心。目前常用的中成药包括柏子养心丸、养心定悸颗粒等。服药时,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其中,养心定悸颗粒孕妇禁用;腹胀便溏、食少苔腻者禁服;糖尿病患者禁服。
3,脾气虚:脾气虚的症状主要是气短乏力、懒言、面色萎黄、食欲下降、食后腹胀、大便不成形等。治以益气健脾。目前常用的中成药包括参苓白术丸、六君子丸等。其中,服用参苓白术丸时,不宜同时服用藜芦、五灵脂、皂荚或其制剂,不宜喝茶和吃萝卜以免影响药效,不宜和感冒类药同时服用,泄泻兼有大便不通畅,肛门有下坠感者忌服。此外,孕妇忌服六君子丸。
4,肾气虚:肾气虚可有肾气不固、肾不纳气两种证型。其中,肾气不固主要表现为神疲耳鸣、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尿后余沥不尽、夜尿频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白带清稀、胎动易滑等。而肾不纳气主要表现为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息益甚、自汗神疲、声音低怯、腰膝酸软,或喘息加剧、冷汗淋漓、肢冷面青,或气短息促、面赤心烦、咽干口燥。治以益气补肾。目前常用的中成药包括大补元煎丸等。
气虚包括元气、宗气、卫气的虚损,以及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从而导致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多与身体素质差、久病、劳累、饮食因素等有关,不同证型的临床表现各有特点,服用药物也各不相同。故建议患者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医,接受专业中医师的辨证论治,切勿自行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