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供血不足可由于冠心病、心衰等疾病引起,常有胸闷、胸痛、乏力、眩晕、呼吸困难等表现。
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
1,硝酸酯类药物:常用药物有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等。这类药物能减少心肌需氧和改善心肌灌注,还能缓解心绞痛的发作。患者注意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以减少耐药性的发生。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头痛、面色潮红、心率反射性加快和低血压等。
2,抗血小板药物:目的是降低血小板聚集,从而减少血凝块形成,避免血管阻塞,保证血流通畅,预防心肌梗死发生。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吲哚布芬等。但需注意,阿司匹林可能会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胃肠道反应,长期或大剂量服用还可导致胃肠道出血或溃疡。
3,抗凝药物:可防止血管内血栓形成,常用的有华法林等,服药期间需要严格遵医嘱定期监测凝血相关指标,以免造成不良出血事件。
4,降脂药物:可通过降低血脂延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减少冠心病的发生。此外,该类药物还能保护心脏动脉的内膜,降低不良缺血事件的风险。常用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依折麦布等。
5,β受体阻滞剂:可通过降低心脏收缩力及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减轻心脏的负担。另外,β受体阻滞剂还能够降低发生心脏病和心律失常的一些风险,常用药物有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
6,钙通道阻滞剂:药物包括维拉帕米、地尔硫䓬、硝苯地平等。这类药物可减少心肌耗氧量,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肌供血和微循环情况,但可能出现外周组织水肿、便秘、心悸、面部潮红、头痛、头晕、虚弱无力等不良反应
7,利尿剂:常用药物包括噻嗪类利尿剂双氢克尿噻,保钾利尿剂如螺内酯等,有助于减轻心脏负担,缓解心衰。
8,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有助于改善症状,延缓心衰进展。常用药物包括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这类药的副作用主要包括低血压、肾功能一过性恶化、高血钾、干咳和血管性水肿等。妊娠期妇女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过敏者应禁用,低血压、双侧肾动脉狭窄、血肌酐明显升高、高血钾者慎用。此外,因非甾体类抗炎药会阻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疗效并加重其副作用,应避免使用。
通常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除药物治疗,还可根据情况选择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者人工心脏或心脏移植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此外,患者日常做好疾病管理,规范用药,定期复诊,并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水平,调整饮食习惯,增加水果、蔬菜和全谷物的摄入,戒烟限酒,避免吃刺激性饮食等,也有助于促进机体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