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发生在结肠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主要累及结肠和直肠。
一、病因。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
- 1、免疫因素。各种因素引起炎症因子分泌过多,造成免疫调节功能障碍,导致肠道黏膜持续炎症,屏障功能损伤。
- 2、遗传因素。溃疡性结肠炎有家族遗传现象,但目前尚未发现与发病相关的基因。
- 3、环境因素。以往该病在我国少见,但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本病逐年增多,可能与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有关。
二、症状。本病以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及腹痛为主要症状,常伴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还可能出现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巩膜外层炎、前葡萄膜炎、口腔复发性溃疡等肠外表现。本病一般起病缓慢,少数急性起病,病程一般呈慢性经过,常有发作与缓解交替,少数患者症状会持续存在并逐渐加重。
三、治疗。本病治疗以控制急性发作、维持缓解、减少复发、防治并发症为原则。治疗主要目标是诱导并维持临床缓解以及黏膜愈合,改善生命质量。医生会对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后,给予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常用药物有美沙拉嗪、泼尼松、硫唑嘌呤、英夫利西单抗等。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可能需行手术切除患病肠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