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就是一种以鼓室积液(即鼓膜后方形成黏稠或稀薄的液体)、鼓膜完整、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
一、病因。
- 1、咽鼓管阻塞。咽鼓管就是一条连接中耳和外界的细长管道,可以调节鼓室与外界的气压平衡,且还具有清洁、引流、防御等功能。一旦咽鼓管发生阻塞,鼓室内的空气便会逐渐被吸收,且无法及时补充,从而导致鼓室内出现负压。随着鼓室内、外气压差的增大,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鼓室内出现积液,从而导致分泌性中耳炎。
- 2、感染。临床上,医生在部分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中耳积液中,可检出细菌和病毒,说明该病可能与感染有关。
- 3、免疫反应。此种原因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有学者认为,Ⅲ、Ⅳ型变态反应参与该病的发生。另外,过敏性鼻炎患者更容易患有分泌性中耳炎,提示Ⅰ型变态反应也与分泌性中耳炎有关。
二、症状。
- 1、耳痛。对于成人及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来说,多没有明显的耳痛症状,而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常因夜间耳痛加剧而哭闹不止。
- 2、听力下降。患者在发病前,多发生过感冒,随后听力会逐渐下降,并伴有自听增强(即患者听不清别人讲话,但感觉自己的说话声很响)的情况。
- 3、耳内闭塞感。成人患者常有耳内闭塞感或耳胀等症状,且在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这种不适感。
- 4、耳鸣。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间歇性的耳鸣,当患者打哈欠、擤鼻、改变头位时,耳内还可能出现气过水声。
三、治疗。
- 1、一般治疗。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捏鼻鼓气等方法,来改善咽鼓管的通气。
- 2、药物治疗。对于伴有感染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医生会给予其抗生素,比如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头孢拉定等)、红霉素等;对于正处于急性期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医生会给予其糖皮质激素,比如地塞米松、泼尼松等,以控制炎症反应。另外,医生还可能给予患者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以促进鼓室内积液的排出。
- 3、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医生会考虑进行手术治疗,具体的手术方式,包括鼓膜穿刺术、鼓膜切开术、鼓膜切开加置管术等。
- 4、原发病治疗。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同时,医生还会对鼻咽癌、鼻窦炎、过敏性鼻炎、腺样体肥大等原发疾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从而提高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