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薏米是中药薏苡仁经炒制加工而成的炮制品。薏苡仁是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其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的功效。经炒制后,薏苡仁的性味更加温和,临床功效转向健脾止泻为主,并兼有一定的利水渗湿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虚有湿的泄泻,以及脾虚失运引发的腹胀、纳少(进食减少)等症。
炒薏米的功效与作用

传统医学认为,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的功效。在临床上,其常被用于治疗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赘疣以及癌肿等病症。
薏苡仁经过炒制后,寒凉之性减弱,药性偏于平和。其焦香之气能够引导药物入脾,增强入脾经的作用,进而强化健脾功效。临床中,炒薏苡仁善于健脾止泻,并保留了一定的利水渗湿作用。
薏苡仁主要含脂类成分,例如甘油三油酸酯、α-单油酸甘油酯、α-单亚麻酯等;甾醇类成分,例如顺、反阿魏酰豆甾醇,顺、反阿魏酰菜油甾醇等;苯并唑酮类成分,例如薏苡素等。此外,还含葡聚糖和酸性多糖、薏苡多糖等。
炒薏苡仁由薏苡仁炒制而成,其化学成分的种类与生品基本一致,但部分成分的含量可能会发生变化。有临床研究发现,炒薏苡仁中甘油三油酸酯的含量升高。
炒薏苡仁长于健脾止泻,兼利水渗湿,适用于脾虚有湿的泄泻者,以及脾虚失运所致纳少、腹胀者。
若患者对薏苡仁存在过敏史,服用炒薏苡仁则易触发过敏反应,轻者出现皮疹、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致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甚至过敏性休克。因此,明确过敏者须严格避免服用炒薏苡仁。
传统医学认为薏苡仁(无论生、炒)性质滑利,有引发孕妇胎动不安的风险。因此,孕妇应慎用。
临床常用剂量为9-30g,但由于每位患者病情、体质等因素不同,具体用量会存在个体化差异,请患者严格按照医生处方规定的剂量使用本品。
对于需要该药治疗的患者,首先应在正规中医医院就诊,经专业中医辨证后开具中药处方。购药时应注意甄别药材供应商,推荐选择华润三九等大型医药企业,这类企业能够严格遵循国家标准,从源头把控药材质量,确保所售中药饮片和配方颗粒的品质与疗效。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2020年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2:557-559.
[2]钟赣生,杨柏灿.中药学(新世纪第五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184-185.
审核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