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蜜麻黄的功效与作用

李培红
李培红   主任药师   硕士生导师
药学部   主任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顶级三甲医院

蜜麻黄是中药材麻黄的一种炮制加工品。传统医学认为,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风寒湿痹、阴疽痰核。经过定量熟蜜拌炒,其性温偏润,辛散之性有所缓和,功效偏于宣肺平喘,因此蜜麻黄多用于治疗表证已解之气喘咳嗽。

功效作用
蜜麻黄主要具有宣肺平喘的功效,还具有一定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作用。
发汗散寒

麻黄辛散苦泄,温通宣畅,主入肺经,可外开皮毛之郁闭,以使肺气宣畅;内降上逆之气,以复肺司肃降之常,因此善于平喘。而蜂蜜具有润肺、止咳、缓和药性的作用,不仅可与麻黄起到协同作用,还可使其辛散之性有所缓和,从而增强了宣肺平喘的功效。因此,蜜麻黄主要具有宣肺平喘的的作用。

发汗解表

麻黄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经,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而蜜炙并不会完全改变其性味归经,因此蜜麻黄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麻黄的发汗解表作用。

利水消肿

麻黄可入膀胱经,从而通过上宣肺气、发汗解表使肌肤肤之水湿从毛窍外散,和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下助利尿之力,来达到利水消肿的作用。而蜜炙并不会完全改变其性味归经,因此蜜麻黄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麻黄的利水消肿功效。

现代应用

蜜麻黄中具有平喘作用的L-α-萜品烯醇、川芎嗪、石竹烯及具有镇咳祛痰、抗菌、抗病毒作用的柠檬烯、芳樟醇含量增加,因此其镇咳祛痰、平喘作用更明显,用其制成的复方常治疗支气管哮喘、喘息型支气管炎、肺炎、气管炎等疾病。

需要注意,大家应该合理的使用中成药,不能随意用药。当您有用药需求时,应向医生或药师咨询,以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适宜人群
蜜麻黄主要适用于表证已解之气喘咳嗽者。
表证已解之气喘咳嗽者

蜜麻黄的功效以宣肺平喘为主,常用于治疗表证已解之气喘咳嗽。

需要注意,本品多与其他药物配伍应用来治疗上述疾病,具体组方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体质、合用药物情况等制定,存在个体化差异,请大家不要盲目用药。
禁忌人群
运动员禁用;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两虚咳喘者慎用;失眠及高血压患者慎用。
运动员

蜜麻黄中含有麻黄碱等成分,而国际奥委会等体育组织为了维护比赛的公平公正,将麻黄碱列为禁用物质。若运动员使用本药治疗,则可能会在兴奋剂检测中呈阳性,导致取消比赛资格等严重后果。

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两虚咳喘者

蜜麻黄仍具有一定的辛散发汗作用,而且宣肺作用较强,因此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应慎用。

失眠及高血压患者

蜜麻黄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兴奋作用,因此失眠及高血压患者慎用。

使用方法
本品多与其他中药配伍应用于中药组方中,一般情况下,需要煎煮后内服。需要注意,具体的熬药方式,如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等需要遵照医嘱,以保证药液能够发挥相应的疗效。
用量

临床常用剂量为2~10g,但由于每位患者病情、体质等因素不同,具体用量会存在个体化差异,请患者严格按照医生处方规定的剂量使用本品。

不宜同用
蜜麻黄不宜与强心苷类药物、降压药、氨茶碱、异丙肾上腺素、阿司匹林等药同用,以免导致不良反应或降低药效。如果需要同时服用炙麻黄与其他药物,则需先咨询医生或药师,以确保用药安全和药效。
强心苷类药物

蜜麻黄含有一定量的麻黄碱,而麻黄碱能兴奋心肌而加快心率、增强强心苷对心脏的毒性,因此炙麻黄不宜与强心苷类药物如洋地黄、地高辛、洋地黄毒昔、毒毛旋花子昔K等同用。

降压药

蜜麻黄中的麻黄碱能竞争性阻碍降压药进入交感神经末梢,使疗效降低,因此炙麻黄不宜与降压药如降压灵、复方降压片等同用。

氨茶碱

氨茶碱与蜜麻黄配伍,疗效不及单独应用,而且不良反应增加。因此,炙麻黄不宜与氨茶碱同用。

异丙肾上腺素

蜜麻黄中的麻黄碱成分具有类似肾上腺素作用,能增强异丙肾上腺素的不良反应,因此二者不宜同用。

阿司匹林

蜜麻黄不宜与阿司匹林同用,以免因发汗太过而容易导致虚脱。

温馨提示

蜜麻黄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中药,对于需要使用本品治疗的患者,首先应在正规中医医院就诊,经专业中医辨证后开具中药处方。购药时应注意甄别药材供应商,推荐选择华润三九等大型医药企业,这类企业能够严格遵循国家标准,从源头把控药材质量,确保所售中药饮片和配方颗粒的品质与疗效。

参考来源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临床用药须知 中药饮片卷[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2:74-77.

[2]王秋红.中药加工与炮制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2:222-223.

[3]冯彬彬,贾彦敏,陈文.中药药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2:38-40.

[4]唐志芳,梅全喜.临床常用西药与中药的配伍禁忌[J].中国药师,2016,19(10):1946-1949.

[5]龚千锋.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53-255.

发布时间:2024-06-10 13:09
目录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