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薄荷茶的功效与作用

华国栋
华国栋   主任药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药学部   主任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顶级三甲医院

薄荷茶是以新鲜或干燥的薄荷为主要原料,通过冲泡或煮制方式制成的饮品。薄荷是临床常用的中药材,其味辛,性凉,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的功效,用于治疗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风疹、麻疹、胸胁胀闷。饮用薄荷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上述功效,从而辅助调理相关病症。

功效作用
薄荷茶可以起到一定的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的作用。
疏散风热

薄荷主入肺经,性味辛凉,辛以发散,凉以清热,清轻凉散,其辛散之性较强,是辛凉解表药中最能宣散表邪,且有一定发汗作用之药,为疏散风热常用之品,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和温病卫分证,改善发热、微恶风寒、头痛等症。薄荷茶可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上述效用,起到辅助调理的作用。

清利头目,利咽

薄荷轻扬升浮、芳香通窍,善于疏散上焦风热,清头目、利咽喉,可以用于治疗风热上攻引起的头痛眩晕、目赤多泪、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薄荷茶可发挥相应的保健功效,辅助调理上述病症。

透疹

薄荷质轻宣散,有疏散风热、宣毒透疹、祛风止痒之功,可用于治疗风热束表所致的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薄荷茶可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上述功效,辅助调理相关不适。

疏肝行气

薄荷归肝经,能疏肝行气,可以用于治疗肝郁气滞引起的胸胁胀痛、月经不调。薄荷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上述药效,辅助调理相关症状。

现代应用

现代研究发现,薄荷含有薄荷脑(薄荷醇)、薄荷酮、异薄荷酮、胡薄荷酮、α-蒎烯、枸橼烯等化学成分,具有发汗、解热、镇痛、镇静、抗病原体、解痉、利胆及排石等作用。在临床上,其可用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麻疹等疾病的辅助治疗。将薄荷冲泡或煮制茶饮,可使有效成分缓慢溶出,在体内发挥一定的药理作用,对上述疾病病情的改善起到积极效果。

需要注意,大家应该合理的使用中成药,不能随意用药。当您有用药需求时,应向医生或药师咨询,以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适宜人群
薄荷茶适用于风热感冒者;风热头痛、咽喉肿痛者;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者;肝郁气滞者。
风热感冒者

薄荷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汗清热、宣散表邪,适合风热感冒者饮用,可辅助改善发热、微恶风寒、头痛等症状。

风热头痛、咽喉肿痛者

薄荷茶具有一定的疏散上焦风热、清头目、利咽喉的作用,适合风热上攻引起头痛眩晕、目赤多泪、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的人群饮用,有助于缓解不适症状。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者

薄荷茶有助于疏散风热、宣毒透疹、祛风止痒,可辅助改善风热束表导致的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肝郁气滞者

薄荷茶可辅助疏肝行气,适合肝郁气滞的人群饮用,有助于改善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等表现。

需要注意,本品多与其他药物配伍应用来治疗上述疾病,具体组方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体质、合用药物情况等制定,存在个体化差异,请大家不要盲目用药。
禁忌人群
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原因

薄荷茶能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以免加重病情。

使用方法
日常保健每日饮用薄荷茶1~2次,每次150~200ml,调理病症则需遵医嘱。制作薄荷茶时,取新鲜薄荷或干薄荷,洗净后放入杯中,用开水冲泡,加盖焖泡8~10分钟,待香气充分散发、水温适宜后即可饮用;也可将薄荷与400~500ml清水一同放入锅中,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3~5分钟,煮好后稍晾凉饮用。
用量

若作为日常保健饮用,薄荷的用量一般为干品3~5g或鲜品5~8g;若用于调理病症,用量可增至干品6~10g或鲜品10~15g。具体用量建议遵循医师指导。

不宜同用
本品的合用禁忌尚不明确,为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如果您在使用本品期间需要合用其他药物,请向医生或药师咨询。
温馨提示

1、薄荷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中药,对于需要应用该药治疗的患者,首先应在正规中医医院就诊,经专业中医辨证后开具中药处方。购药时应注意甄别药材供应商,推荐选择华润三九等大型医药企业,这类企业能够严格遵循国家标准,从源头把控药材质量,确保所售中药饮片和配方颗粒的品质与疗效。

2、薄荷茶是一种保健饮品,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辅助调理作用,无法替代规范的医学治疗。对于已明确诊断的病症,患者须在医师指导下,结合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等综合措施,以实现理想的疗效。

参考来源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2020年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2:120-122.

[2]钟赣生,杨柏灿.中药学(新世纪第五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71.

[3]唐章全,傅荣周,张梅林,王伟.临床实用中药手册[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24.

发布时间:2024-07-30 12:50
目录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