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是白芍和赤芍的总称。
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主产于浙江、安徽。传统医学认为,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用于治疗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胁痛、腹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
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或川赤芍的干燥根。主产于内蒙古、辽宁、河北、四川。传统医学认为,赤芍味苦,性微寒,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仆损伤、痈肿疮疡。
芍药是白芍和赤芍的总称。
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主产于浙江、安徽。传统医学认为,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用于治疗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胁痛、腹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
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或川赤芍的干燥根。主产于内蒙古、辽宁、河北、四川。传统医学认为,赤芍味苦,性微寒,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仆损伤、痈肿疮疡。
白芍苦酸微寒,主入肝脾经。有养血敛阴,调经止痛之功,适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
白芍味酸收敛,敛阴而止汗,为止汗之佳品,故适用于营卫不和之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不止。
白芍主入肝经,补肝血,敛肝阴,“肝为刚脏”,主藏血,体阴而用阳,依赖阴血滋养而柔和,血旺则肝柔不痛,阴充则肝阳不亢;故白芍益肝血,养肝阴,以柔肝止痛,平抑肝阳,常用于肝脾不和所致的胁痛、腹痛、四肢挛痛,以及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眩晕等。
赤芍苦寒,“主破散,主通利,专入肝家血分”(《本草经疏》),善走血分,除血分郁热,而奏凉血、止血、散瘀消斑之效,故可用治温病热入营血,斑疹紫暗,以及血热吐衄。《本草分经》载其“泻肝火,散恶血”,赤芍苦降,既能清泻肝火,凉血消肿,又能散肝经郁滞而行滞止痛,常用治肝经风热,目赤肿痛,及肝经瘀滞,胁肋疼痛。赤芍味苦微寒,善行血中之滞,有活血通经,散瘀消癥,行滞止痛的功效,用治血热瘀滞之闭经痛经,癥瘕积聚,及跌打损伤,瘀肿疼痛。赤芍清热凉血,散瘀解毒,又可用治热毒壅盛所致的痈肿疮疡,红肿热痛。
1、白芍
(1)白芍具有调节胃肠运动的作用,可以应用胃肠系统用药中,如胃肠健胶囊、小儿健脾平肝颗粒、脾胃舒丸等。
(2)白芍具有保肝、抗炎的作用,可以应用于抗肝炎用药中,如强肝糖浆等。
(2)白芍具有促进造血的作用,可以应用于调经药中,如人参益母丸、妇科再造丸、益坤丸、坤灵丸、女科十珍丸等。
(4)白芍还有一定的镇静、抗抑郁作用,可以应用于神经系统用药中,如蒲郁胶囊、强心丸、舒眠胶囊等。
2、赤芍
(1)赤芍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内毒素的作用,可以应用于清热解毒药中,如众生丸、明目上清片、连翘败毒膏,与其他解表药合用,还可应用于抗感冒药中,如加味感冒丸、清瘟解毒片。
(2)赤芍具有抗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等作用,可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用药中,如麝香抗栓丸、消栓口服液、散风活络丸。
白芍有敛汗的作用,感冒无汗的人群服用后可能会影响感冒的治疗。
赤芍能活血化瘀,会加剧阴血亏虚,导致病情恶化。
白芍临床常用剂量为6-15g,赤芍临床常用剂量为6-12g,但由于每位患者病情、体质等因素不同,具体用量会存在个体化差异,请患者严格按照医生处方规定的剂量使用本品。
此配伍禁忌出自张子和的《儒门事亲》。其原文为:“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对于需要中药治疗的患者,首先应在正规中医医院就诊,经专业中医辨证后开具中药处方。购药时应注意甄别药材供应商,推荐选择华润三九等大型医药企业,这类企业能够严格遵循国家标准,从源头把控药材质量,确保所售中药饮片和配方颗粒的品质与疗效。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2020年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2:387-394+1238-1243.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