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内裤上有黄色分泌物

孙智晶
孙智晶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普通妇科中心   主任
国家重点专科
北京协和医院
顶级三甲医院

内裤上有黄色分泌物,可能是由于分泌物受到氧化反应、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等非疾病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滴虫性阴道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萎缩性阴道炎等女性特有的疾病,或者是由于包皮龟头炎、阴茎癌等男性特有的疾病,或者是由于淋菌性尿道炎等男女共同患有的疾病导致的。

一、非疾病因素。

  • 1、分泌物受到氧化反应:正常情况下,女性有阴道分泌物排出,男性龟头也有分泌物排出,这两种分泌物排出后受到空气的氧化反应,会呈淡黄色,所以内裤上可有黄色分泌物。这种情况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无需特殊处理,但要注意个人卫生,每天晚上用温水清洗外生殖器,并勤换内裤。
  • 2、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如果女性处于黄体期(排卵后到月经来潮的前一天),孕激素分泌增多,这种情况下阴道分泌物会变得黏稠、浑浊,可能呈淡黄色,从而导致内裤上有黄色分泌物。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无需特殊处理,但要注意个人卫生,每天晚上用温水清洗外阴,并勤换内裤。

二、女性特有的疾病。

  • 1、滴虫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是由阴道毛滴虫引起的常见阴道炎症,该病患者阴道分泌物可呈灰黄色、黄白色或黄绿色,所以会出现内裤上有黄色分泌物的现象,多同时伴有阴道分泌物增多及外阴、阴道口瘙痒等症状。此类患者以全身用药为主,可口服甲硝唑片或替硝唑片;病情顽固者,可配合使用甲硝唑栓或替硝唑栓。由于该病主要通过性交传播,所以,性伴侣需同时进行治疗。
  • 2、宫颈炎:宫颈炎是指子宫颈发生的炎症,多为病原菌感染所致。该病患者阴道分泌物呈淡黄色、脓性,所以会出现内裤上有黄色分泌物的现象,多同时伴有阴道分泌物增多、异常阴道出血、外阴瘙痒等症状。此类患者可应用头孢克肟分散片、盐酸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进行治疗;若出现宫颈糜烂样改变、接触性出血等情况,可采用激光、冷冻、微波等物理方法治疗。
  • 3、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炎是指病原体突破宫颈的防御侵入子宫内膜而发生的炎症,属于盆腔炎性疾病之一。该病患者阴道分泌物可呈黄色,所以会出现内裤上有黄色分泌物的现象,可伴有阴道分泌物增多、下腹痛等症状。此类患者以应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为主,一般选择广谱抗生素或联合用药,包括头孢噻肟、克林霉素、甲硝唑等。
  • 4、萎缩性阴道炎:萎缩性阴道炎是一种由雌激素水平降低、局部抵抗力下降、需氧菌感染等因素导致的阴道炎症,多发生于自然绝经或人工绝经的妇女。该病患者阴道分泌物呈淡黄色,所以会出现内裤上有黄色分泌物的现象,多同时伴有外阴灼热不适、瘙痒、性交痛等症状。此类患者可局部涂抹雌三醇软膏或口服替勃龙片,来增强阴道抵抗力,同时可阴道局部应用诺氟沙星栓,抑制细菌生长。
  • 5、其他:宫颈癌、阴道癌、子宫内膜癌等疾病,可引起患者抵抗力低下而继发生殖道感染,进而导致阴道分泌物变黄,出现内裤上有黄色分泌物的现象。

三、男性特有的疾病。

  • 1、包皮龟头炎:包皮龟头炎是指发生于阴茎包皮和阴茎头的一种炎症性疾病,多由病原体感染所致。该病患者龟头会渗出黄色液体,所以会出现内裤上有黄色分泌物的现象,常常伴随包皮龟头红肿、瘙痒、疼痛等症状。此类患者需根据感染的病原体进行治疗,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者,常选用伊曲康唑或氟康唑等药物治疗;厌氧菌感染引起者,常选用甲硝唑等药物治疗;需氧菌感染者,常选用倍他米松和红霉素等药物治疗。
  • 2、阴茎癌:阴茎癌是指起源于阴茎头、冠状沟和包皮内板黏膜的恶性肿瘤。该病早期可表现为龟头部丘疹、溃疡、疣状突起或菜花样肿块,随着病情的发展,阴茎前段可有黄色脓性分泌物流出,从而导致内裤上有黄色分泌物,患者可伴有局部压痛、排尿困难等症状。此类患者由于癌肿部位有破溃、流脓,所以通常需进行抗感染治疗,患者可遵医嘱服用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同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放射治疗、手术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如平阳霉素等),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四、男女共同患有的疾病。

  • 主要是淋菌性尿道炎。淋菌性尿道炎是由淋球菌引起的尿道炎症,该病患者尿道可排出大量黄色脓性分泌物,所以会出现内裤上有黄色分泌物的现象,多同时伴有尿频、尿急、尿痛、尿道口红肿等症状。此类患者的治疗主要为应用抗生素,可选用头孢曲松肌肉注射,同时口服喹诺酮类抗生素(如诺氟沙星胶囊等)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头孢克肟分散片等)。

综上,如果内裤上有黄色分泌物,但不伴有阴部等不适,通常是由于非疾病因素所致,一般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内裤即可;但若伴有阴部瘙痒、疼痛等不适,则通常提示存在疾病因素,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到医院妇科、男科或泌尿外科等科室就诊,进行体格检查、分泌物涂片检查、病原体检测等,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发布时间:2024-11-23 15:26
内容
审核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口文化发展中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规范推广项目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