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d一二聚体测定检查的是人体的凝血功能,D-二聚体的正常范围为0~0.5mg/L,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以反映血液的高凝状态和纤维蛋白溶解亢进。血浆D-二聚体测定在临床上常用于排除血栓可能、发现恶性肿瘤、评估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及预后、预测子痫前期,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结合患者具体病情综合判断。
一、检测原理。
-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在健康状态下,人体内不会发生纤维蛋白溶解,因此D-二聚体含量很低。当血管受损,纤维蛋白聚合形成血凝块或血栓,机体会启动纤维蛋白溶解过程,D-二聚体含量升高。所以D-二聚体的含量升高可以反映血液的高凝状态和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二、临床应用。
- 1、排除血栓可能:对于有发生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血栓性疾病可能的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可以结合相关的风险评分量表,通常使用Wells 量表,来排除血栓发生可能,提高诊断效率,同时能够避免不必要的临床检查与抗凝治疗。当患者无明显血栓发生的诱因、症状体征不典型、Wells 评分为低度可能时,D-二聚体检测为阴性时可排除血栓,阳性时需进一步超声检测。
- 2、发现恶性肿瘤:肿瘤的侵袭生长会刺激凝血反应,导致纤维蛋白形成及后续分解,从而造成患者的D-二聚体的含量升高。因此,如果D-二聚体结果为阳性且数值很高,需要考虑患有恶性肿瘤的可能。
- 3、评估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及预后:大量研究表明,D-二聚体的水平和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情程度呈正相关,所以D-二聚体可以评估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及预后。比如急性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的水平和脑梗的程度呈线性相关,所以可以用来判断脑梗患者的预后。
- 4、预测子痫前期:孕妇发生子痫前期时会出现全身小动脉痉挛,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凝血系统失衡,导致D-二聚体的水平升高。所以D-二聚体测定可以预测孕妇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以及时防治。
三、局限性。
- 尽管D-二聚体对诊断血栓性疾病有参考价值,但其特异性低,且高龄、妊娠、肝病、肾病、近期有手术史等都会干扰结果,因此只能用于辅助诊断。
综上,血浆D-二聚体测定是一个便利且常用的临床检查,但其受影响因素较多,特异性低。因此,当出现D-二聚体水平升高时,应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同时结合血管彩超、心脏彩超、盆腔磁共振静脉造影等检查项目的结果,对病情进行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