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吃完就拉,可能是由于发育不完善、饮食因素、气候因素等非疾病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消化不良、肠道感染等疾病因素引起的。临床上,需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一、非疾病因素。
- 1、发育不完善:新生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会造成胃肠蠕动不协调,从而引起吃完就拉。这种情况是正常的,随着年龄增长,消化系统发育日趋完善,症状可自行好转。
- 2、饮食因素:部分新生儿可能存在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如果食用含乳糖的奶粉,会引起吃完就拉。这种情况通过给孩子更换奶粉品牌后,症状可自行好转。
- 3、气候因素: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可使肠蠕动增加,从而引起吃完就拉。这种情况通过给孩子增加衣物、腹部保暖后,症状可自行好转。
二、疾病因素。
- 1、消化不良:由于婴儿的胃容量较小,消化功能尚不完善,进食太多会给胃肠增加负担,易引起消化不良,从而引起吃完就拉,患儿可同时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此时,家长可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孩子服用益生菌制剂(比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以调节肠道菌群,缓解症状。此外,家长还要注意调整喂养习惯,可以增加喂奶次数,并减少单次喂奶量,使孩子的胃肠处于一个比较舒服的状态,避免加重胃肠负担。
- 2、肠道感染:当细菌、病毒等病原菌侵袭婴儿肠道时,炎症会刺激肠道黏膜,从而引起吃完就拉,患儿可同时伴有发热、腹泻、精神萎靡、哭吵不安、嗜睡等症状。此时,家长需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孩子服用肠黏膜保护剂(比如蒙脱石散)、益生菌制剂(比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以缓解症状;必要时,需使用头孢克肟、头孢曲松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当家长发现新生儿吃完就拉时,可初步排查原因,如果孩子没有其他症状,吃奶正常、身高和体重增长正常,并且精神状态也很好,则无需去医院就诊;如果孩子伴随食欲缺乏、精神萎靡、哭吵不安、嗜睡等症状时,则应及时去医院新生儿科就诊,通过行大便常规、大便培养、大便乳胶凝集试验等检查明确病因,并在医生指导下针对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以尽早消除孩子的不适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