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长疙瘩,可能是痤疮、毛囊炎、过敏性皮肤病、寻常疣、痱子、软纤维瘤等原因所引起的,临床上,针对不同的原因,需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一、痤疮。
- 1、病因分析:痤疮俗称“青春痘”,是皮肤科最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当脸上的皮肤发生痤疮时,初起可能是与毛囊一致的圆锥形丘疹,逐步形成炎症丘疹,顶端可有小脓疱,并可继续发展成大小不一的暗红色结节或囊肿,患者可能描述为“疙瘩”。
- 2、治疗方法:Ⅰ级(轻度)痤疮主要是遵医嘱局部外用药物,比如维A酸乳膏等维A酸类药物;Ⅱ级(轻至中度)痤疮通常在外用维A酸类药物的基础上,联合过氧化苯甲酰凝胶或红霉素软膏等其他外用抗菌药物;Ⅲ级(中度)痤疮在外用维A酸类药物的基础上,常需系统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Ⅳ级(重度)痤疮常遵医嘱口服异维A酸软胶囊等。
二、毛囊炎。
- 1、病因分析:毛囊炎主要是由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毛囊所引起的炎症反应。当脸上的皮肤发生毛囊炎时,局部会有以毛囊为中心的红色丘疹或丘脓疱疹,患者可能描述为“疙瘩”。毛囊炎的脓疱内含有白色或黄白色的脓液,破裂后结痂,有时破裂后会流出脓血。
- 2、治疗方法:轻微的毛囊炎,通常会自行消退,只需注意局部清洁即可;严重的毛囊炎,可遵医嘱外用或口服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常用外用抗生素有莫匹罗星软膏、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等,常用口服抗生素有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呋辛酯片等。
三、过敏性皮肤病。
- 1、病因分析:过敏性皮肤病是指过敏原通过皮肤或黏膜接触、吸入、注射及食入等途径进入机体后,导致异常免疫反应,引发皮肤系列症状的一类疾病。当脸接触会引起过敏的物质时,比如新的化妆品,可能引起过敏性皮肤病,出现皮疹,患者可能描述为“疙瘩”。过敏性皮肤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刺痛、红肿等。
- 2、治疗方法:患者应脱离并且避免接触过敏原。如果瘙痒等症状明显者,可遵医嘱口服和外用药物来缓解症状,常用口服药物有盐酸苯海拉明片、氯雷他定片等抗组胺药,和孟鲁司特钠片等抗白三烯药,常用外用药物有炉甘石洗剂等止痒剂;如果继发细菌感染,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软膏;如果病情急重,需急诊就医。
四、寻常疣。
- 1、病因分析:寻常疣俗称“刺瘊”、“瘊子”,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皮肤良性增生物。当脸上发生寻常疣时,开始时为针头大小的丘疹,逐渐增大到黄豆大小或更大,患者可能描述为“疙瘩”。寻常疣表面粗糙,呈灰褐色、棕色或正常皮肤颜色,继续生长会呈乳头样增殖,质地硬。
- 2、治疗方法:部分寻常疣可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自然消退,无需治疗。但是当疼痛较明显、影响美观、大面积扩散时,则需要到医院进行治疗,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常用外用药物有水杨酸软膏、维A酸乳膏、咪喹莫特乳膏等;物理治疗有冷冻、激光、电灼等;皮损范围较大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常用方法包括刮除术、切除术等。
五、痱子。
- 1、病因分析:痱子是夏季或湿热环境中常见的一种表浅性、炎症性皮肤病,可分为白痱、红痱、脓痱和深痱。当脸上发生痱子时,皮肤上会出现隆起的小水疱、丘疹或丘疱疹,患者可能描述为“疙瘩”。
- 2、治疗方法:通常来说,对皮肤降温、干燥等处理之后,痱子很快就会消失;如果症状明显,局部可外用炉甘石洗剂和痱子粉等进行治疗。
六、软纤维瘤。
- 1、病因分析:软纤维瘤又称为皮赘,是一种带蒂的皮肤良性肿瘤,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当脸上发生软纤维瘤时,皮损主要表现为丝状或蒂状隆起,通常为针头或米粒大小,患者可能描述为“疙瘩”。这种皮疹表面光滑,呈皮色或者褐色,柔软而无弹性,一般没有疼痛、瘙痒等自觉症状。
- 2、治疗方法:软纤维瘤通常无需治疗,如果有美容需求者,可采取激光、冷冻、电灼等物理治疗或手术治疗。
七、其他。
- 毛周角化病、粟丘疹、皮脂腺囊肿等疾病,也可能出现脸上长疙瘩的症状,建议患者就医诊治。
综上所述,引起脸上长疙瘩的原因较多,建议患者及时至正规医院的皮肤科就诊,配合医生进行体格检查、皮肤镜检查、斑贴试验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开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