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白带粉色

樊庆泊
樊庆泊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妇产科   知名专家
国家重点专科
北京协和医院
顶级三甲医院

白带粉色,多是由于阴道少量出血,血液与白带混合后而致。对于妊娠期女性而言,其可能是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先兆流产、异位妊娠等因素所致;对于非妊娠期女性而言,其可能是由于月经即将来潮、排卵期出血、宫内节育器、服用紧急避孕药、生殖系统炎症、生殖系统息肉、生殖系统肿瘤等因素所致。

一、妊娠期女性白带粉色的原因。

  • 1、激素水平变化:在怀孕早期,部分孕妇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出现少量阴道出血,从而导致白带粉色。这种情况一般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通常1~2天以后,出血就会逐渐停止、消失。
  • 2、先兆流产:怀孕28周以前,如果黄体功能不全或者在怀孕期间过度劳累等,则可能引起先兆流产,出现少量阴道出血,从而导致白带粉色,可伴有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等症状。此类患者可采用卧床休息、药物治疗(如肌内注射黄体酮)等保胎措施。经过治疗后,若症状消失,则可继续妊娠;若阴道流血及腹痛症状加重,无法控制,应及时终止妊娠。
  • 3、异位妊娠:俗称宫外孕,指受精卵在宫腔以外部位着床发育。该病患者常常会出现少量阴道出血的症状,从而导致白带粉色,并可伴有腹痛等症状。一旦确诊后,应立即进行处理。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药物治疗(如甲氨蝶呤)或者手术治疗。

二、非妊娠期女性白带粉色的原因。

  • 1、月经即将来潮:有些女性在月经即将来潮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少量阴道出血的情况,从而表现为白带粉色。这种情况无需进行特殊处理,但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
  • 2、排卵期出血:在排卵期,雌激素水平暂时下降,子宫内膜会失去雌激素的支持而出现部分脱落,引起少量阴道出血,从而导致白带粉色。这种情况在2~3天内可自行停止,一般不需要进行治疗。
  • 3、宫内节育器:一些有避孕要求的女性会在宫腔内放置节育器,在放置过程中,可能会损伤宫颈、子宫内膜,所以在放置后会出现少量阴道出血,从而导致白带粉色,通常,出血在7天内可逐渐停止。另外,宫内节育器毕竟是一种异物,其可能会诱发子宫收缩,引起少量阴道出血,从而导致白带粉色,一般随着宫腔对节育器的适应,出血会逐渐停止,但若出血一直未停止,需及时就医,看是否将宫内节育器取出,更换其他避孕方式。
  • 4、服用紧急避孕药:有性生活但未采取有效保护措施者,事后可能会服用紧急避孕药。由于该药中含有大量的孕激素,服用后可使子宫内膜迅速增厚,但随着药物被代谢干净,体内的孕激素水平会下降,这样子宫内膜就会失去孕激素的支持而发生坏死、脱落,引起少量阴道出血,从而导致白带粉色。这种情况属于正常的生理反应,无需进行特殊干预,一般在3~5天内出血会逐渐停止。
  • 5、生殖系统炎症:如果患有阴道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等炎症性疾病,则可引起局部黏膜充血、水肿,质地变脆而容易出血,从而导致白带粉色,患者可伴有外阴瘙痒、灼热等症状。对于这种情况,需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阴道炎为例,患者以药物治疗为主,但不同类型的阴道炎所使用的药物具有差异,细菌性阴道炎患者可使用甲硝唑、替硝唑等抗厌氧菌药物,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可使用氟康唑、伊曲康唑等抗真菌药物。
  • 6、生殖系统息肉:多见于宫颈息肉和子宫内膜息肉。前者是由于子宫颈管腺体和间质局限性增生而形成,其向子宫颈外口突出,质软而脆。如果进行了性生活,则容易引起宫颈息肉破溃、出血,当血液流出与白带混合后,则可导致白带粉色,患者可伴有白带增多等症状。后者的发生与妇科炎症刺激有关,而长期的炎症刺激,可能会造成息肉表面血管破裂,引起少量阴道出血,从而导致白带粉色,患者可伴有月经不规律等症状。对于这种情况,需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无论是宫颈息肉还是子宫内膜息肉,对于出现症状者,均可行息肉摘除术。
  • 7、生殖系统肿瘤:如果患有子宫肌瘤、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肿瘤性疾病,肿瘤可损伤、侵犯周围组织或血管而造成少量出血,进而引起阴道出血,从而导致白带粉色,患者可伴有下腹坠胀或疼痛、白带异味等症状。对于这种情况,需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子宫肌瘤为例,患者可服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如曲普瑞林)、孕激素受体拮抗剂(如米非司酮等)等药物治疗;若经药物治疗无效或者怀疑恶变者,则可考虑手术治疗。
  • 8、其他: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肝脏疾病等,也可能会引起少量阴道出血,从而导致白带粉色。

由上可见,引起白带粉色的原因比较多,患者很难自行判断,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尽早前往正规医院妇科、产科就诊,完善体格检查、阴道分泌物检查、超声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发布时间:2024-12-22 12:39
内容
审核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口文化发展中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规范推广项目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