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睡觉说梦话怎么办

孙洪强
孙洪强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睡眠医学中心   知名专家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顶级三甲医院

睡觉说梦话是一种常见的情况,如果未对睡眠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一般无需特殊干预,而且说梦话情况多数会自行逐渐消失。但如果睡觉说梦话情况长期存在,甚至影响睡眠质量,则需针对其原因采取相应处理措施,以减少说梦话的情况。长期睡觉时说梦话,可能是由于压力过大、过度疲劳、精神受到强烈刺激或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等非疾病因素导致的,也可能是由于神经衰弱、夜惊症、焦虑症等疾病因素导致的。

一、非疾病因素。

  • 1、压力过大:由于繁重的学习、激烈的工作竞争等原因,导致自身精神压力过大,可能会导致睡觉说梦话的情况发生,同时患者还可能出现多梦、做噩梦、失眠等睡眠障碍。对于这种情况,建议日常积极调整个人的心态,多与亲友交流、倾诉,多参加户外运动等,可缓解精神状态,有助于改善睡眠情况。
  • 2、过度疲劳:经常熬夜工作,或者做大量的运动等,导致身体过度劳累,也容易引起多梦、易醒、说梦话等睡眠异常情况。对于这种情况,建议日常劳逸结合,合理休息,有助于减少说梦话情况发生,提高睡眠质量。
  • 3、精神受到强烈刺激:由于争吵、亲人去世、经历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等原因,导致自身出现极度愤怒、悲伤或恐惧等情绪,可能会导致睡梦中梦到相关场景,并出现睡觉说梦话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可与亲友倾诉,多接受亲友的陪伴,或者通过运动、旅游等方式来放松心态,必要时还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来平稳情绪,从而有助于改善睡眠情况。
  • 4、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儿童和青少年由于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调节能力差,更容易出现睡觉说梦话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一般无需处理,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发育完善后,说梦话情况可逐渐好转。

二、疾病因素。

  • 1、神经衰弱:本病患者通常睡眠质量差,容易出现多梦、易惊醒、睡眠浅、失眠、说梦话等睡眠异常,同时常出现烦恼情绪,烦躁不安,有时还可伴有易疲倦、头晕、头痛、腰背痛、耳鸣等症状。对于本病患者,日常应注意规律作息、劳逸结合,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积极接受心理治疗,必要时还可遵医嘱应用氟西汀、度洛西汀、米氮平、地西泮等药物进行治疗。
  • 2、夜惊症:本病多见于4~12岁儿童,主要表现为反复突然从睡眠中惊醒,如睡梦中突然尖叫、哭喊,然后醒来;同时可伴有强烈的焦虑恐惧情绪、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出汗、瞳孔扩大等,部分患者惊醒后还可出现抓摸动作,甚至下床无目的行走,次日醒来大多会遗忘发病过程。对于本病患者,适当进行心理治疗,去除不良心理问题,同时改善睡眠环境,夜惊症状多可逐渐消失;但如果夜惊发作频繁、伴强烈惊恐,可遵医嘱短期内应用氯硝西泮、阿普唑仑、艾司唑仑等抗焦虑药物。
  • 3、焦虑症:本病患者长期处于精神焦虑状态,经常会出现紧张、不安、难以控制的忧虑,以及难以控制的恐慌或厄运感,常会影响睡眠质量,导致多梦、说梦话、失眠等睡眠异常情况发生,同时还可伴有心率、呼吸加快,以及出汗、心悸等症状。对于本病患者,建议积极就医进行心理治疗,同时遵医嘱应用地西泮、丁螺环酮等抗焦虑药。
  • 4、其他: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热等,也可能会导致说梦话的情况,建议及时就医,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

睡觉说梦话属于睡眠行为异常,梦话可能是含糊不清的咕哝,发音不清的只字片语,或者是流利的语言,有时也可能是哭笑声。由于说梦话是睡眠中无意识的行为,所以睡醒后大多数人都不记得自己说过梦话,多是由朋友、家人发现后告知。

如果睡觉说梦话的情况长期存在,影响睡眠质量,甚至导致睡眠不足,引起疲倦、乏力、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则建议及时去正规医院的精神心理科就诊,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脑电图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焦虑量表测试等检查明确病因,然后进行针对性治疗。

发布时间:2024-12-25 06:45
内容
审核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口文化发展中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规范推广项目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