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做噩梦被吓醒,可能是由于受到恐怖因素刺激、精神压力过大、经历重大生活事件、睡眠姿势不当、药物因素等非疾病因素导致的,也可能是由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症、抑郁症、夜惊症等疾病因素导致的。
一、非疾病因素。
- 1、受到恐怖因素刺激:睡前听到、看到恐怖的故事、电影、小说等,或者白天曾去鬼屋等恐怖的地方,均可能导致做噩梦,甚至被吓醒的情况发生。对于这种情况,可适当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或者适量喝一些酸枣仁茶饮,能安心宁神,舒缓情绪,从而避免再次做噩梦。
- 2、精神压力过大:由于繁重的学习任务、激烈的工作竞争或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挫折、纠纷,导致自身精神压力过大,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状态,容易出现多梦、做噩梦等情况,有时还可能会被吓醒。对于这种情况,建议积极调整个人的心态,多与亲友交流、倾诉,缓解精神状态;如果精神状态长期不能得到缓解,甚至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建议及时去医院精神心理科就诊,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理辅导。
- 3、经历重大生活事件:近期经历了亲人去世、被殴打、地震、火灾或交通意外事故等,导致自身过度悲伤、害怕或紧张等,容易出现晚上做噩梦被吓醒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建议积极与亲友倾诉,多接受亲友的陪伴,或者通过运动、旅游等方式来放松心态,必要时还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来平稳情绪,从而有助于改善睡眠情况。
- 4、睡眠姿势不当:晚上睡觉时被手臂、被褥等压迫胸口,长时间趴着睡等,可能会导致做噩梦,甚至从梦中惊醒。对于这种情况,建议适当调整睡眠姿势,选择一个舒适、不受压迫的姿势入睡,同时选择厚度和重量适宜的被褥,减少被褥压迫,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减少做噩梦情况发生。
- 5、药物因素:睡前服用β受体阻滞剂、胆碱能激动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抗抑郁药等药物,也可能导致晚上做噩梦被吓醒的情况发生。对于这种情况,可通过咨询医生调整用药剂量或改用其他药物,从而改善睡眠情况。
二、疾病因素。
- 1、创伤后应激障碍:本病又称为PTSD,患者常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不断出现突如其来的回忆或者脑中重现创伤性事件的场景,在睡梦中也可能会不停出现与创伤事件相关的噩梦,甚至被吓醒。另外,患者还常出现警觉过度、易受惊吓、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惹、焦虑、心悸、多汗、头痛等症状。对于本病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接受心理治疗的同时,遵医嘱应用氟西汀、丁螺环酮、锂盐等药物治疗,必要时还可遵医嘱联合进行改良电抽搐治疗。
- 2、焦虑症:本病患者长期处于精神焦虑状态,经常会出现紧张、不安、难以控制的忧虑,以及莫名其妙的恐慌或厄运感,从而可能导致患者经常做噩梦,甚至被吓醒。同时患者还可伴有心率、呼吸加快,以及出汗、心悸等症状。对于本病患者,建议积极就医进行心理治疗,同时遵医嘱应用地西泮、丁螺环酮等抗焦虑药。
- 3、抑郁症:本病患者长期心情压抑、心理压力过大,容易影响睡眠质量,出现做噩梦、多梦、睡眠时间短、失眠等睡眠问题,有时还可能在噩梦中被吓醒;同时患者经常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过度自责、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出现自杀行为。因此,对于抑郁症患者,建议尽早就医,在专业心理医生指导下,积极接受心理治疗,同时严格遵循医嘱服用氟西汀、舍曲林、度洛西汀、米氮平、安非他酮等抗抑郁药物,必要时还可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等辅助治疗。
- 4、夜惊症:本病多见于4~12岁儿童,可能导致儿童经常做噩梦,并反复突然从睡眠中惊醒,同时可伴有强烈的焦虑恐惧情绪、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出汗、瞳孔扩大等,部分患者惊醒后还可出现抓摸动作,甚至下床无目的行走,次日醒来大多会遗忘发病过程。对于本病患者,适当进行心理治疗,去除不良心理问题,同时改善睡眠环境,夜惊症状多可逐渐消失;但如果夜惊发作频繁、伴强烈惊恐,可遵医嘱短期内应用氯硝西泮、阿普唑仑、艾司唑仑等抗焦虑药物。
- 5、其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孤独症、神经衰弱、冠心病、帕金森病、脑卒中等疾病,也可能导致经常做噩梦被吓醒的情况发生。建议及时就医,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
综上可见,经常做噩梦被吓醒的原因复杂多样,如果怀疑是疾病导致的,建议及时去正规医院的精神心理科或儿科就诊,遵医嘱进行神经系统检查、脑电图检查、焦虑自评量表测试、抑郁量表测试等检查来明确病因,然后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