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挤出的黄颗粒,可能是粉刺内的脂栓,也可能是粟丘疹所含的皮脂样物质,或者疖肿所形成的脓栓。
一、粉刺内的脂栓。
- 1、原因分析:粉刺为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包括白头粉刺和黑头粉刺,属于轻度痤疮。本病好发于青春期,青春期由于机体雄激素分泌增加,使皮脂腺合成和排泄皮脂增多,并使毛囊漏斗部角化增殖,造成毛孔堵塞,从而致使皮脂瘀积,形成脂栓。当患者用手挤压粉刺时,便可从粉刺顶端破口中挤出淡黄色的脂栓。
- 2、治疗措施:针对这种情况,应避免自行挤压,以防继发感染,特别是处于三角区的粉刺,否则可能引发颅内感染、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对于粉刺,可采取局部药物治疗,比如阿达帕林凝胶、维A酸乳膏、过氧苯甲酰凝胶等,也可由专业医生采取化学剥脱、改良粉刺挤压术等方式进行治疗。
二、粟丘疹所含的皮脂样物质。
- 1、原因分析:粟丘疹是一种发生在表皮或其附属器的良性肿物或潴留性囊肿,本病可由于遗传、外伤、接受皮肤磨削术治疗等所引起。起病后,可在眼睑、脸颊处,出现乳白色或黄色皮脂样囊肿,挑破或挤破后,可排出淡黄色的皮脂样物质。
- 2、治疗措施:针对这种情况,由于不会影响健康,可无需治疗,如果影响美观,可采取局部用药(比如维A酸乳膏)、激光、电灼、针挑等方式进行治疗,但应避免自行抠挤,以防继发感染。
三、疖肿所形成的脓栓。
- 1、原因分析:疖肿为常见的皮肤化脓性疾病,主要是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引起。起病后,起初为面部的炎性小结,数日后可在顶端化脓,如果使用一些具有拔脓作用的药物,便可使脓液积聚,形成黄白色的脓栓,挤出黄白色的颗粒。
- 2、治疗措施:针对这种情况,早期可使用夫西地酸乳膏、莫匹罗星软膏等,促进炎症消散;后期形成脓肿时,可及时切开引流,排出脓液,促进愈合,但应由专业医生在无菌下进行,以免加重感染。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面部的皮损是何种性质,自行抠挤都是不可取的,否则容易继发感染,加重病情,应由皮肤科专业医生进行判断并指导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