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火大主要可分为胃火上炎、胃火炽盛、阴虚火旺等证型。常见于胃脘痛、消渴、牙龈肿痛、呕吐等中医疾病中。
胃火大的主要证型及常用药物有:
1,胃火炽盛:多为火热壅滞于胃,致使胃失和降。症见胃脘灼痛、按之即痛,反酸,口臭,渴喜冷饮,便秘尿黄等。部分患者还可表现为容易饥饿,牙龈肿痛溃烂,牙龈出血等。常用的中成药包括大黄清胃丸、复方牛黄清胃丸等。因药品所含中药药性苦寒,易伤胃,不宜久服,孕妇禁服。大黄清胃丸中含有炒牵牛子,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2,胃火上炎:多为饮食不节致胃肠蕴热,火热上攻而引起。以口渴、喜欢饮用冷水,口臭口黏,消化快、容易饥饿,便秘,牙龈出血或充血肿胀等为主要表现。常用的中成药有黄连上清片等。使用前应注意脾胃功能,脾胃虚寒者及孕妇禁用。
3,阴虚火旺:多为内热外蒸。以胃脘隐隐灼痛、胃胀,食欲不振,干呕等为主要表现。还可伴有心胸燥热、手足心热(五心烦热),夜间睡觉出汗(盗汗),轻微咳嗽,唇燥口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等。常用的中成药有养阴清胃颗粒、参梅养胃颗粒等。
胃火有虚实之分,实火若不及时治疗,会慢慢损耗阴液,日久转变为虚火,使得病情缠绵难愈。因胃火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的,应及时在医师指导下用药。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辛辣、油腻食物。少吃热性食品如橘子、荔枝、葡萄、榴莲、生姜、大蒜、辣椒、花椒、酒类等。建议每天早晨按时如厕,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加强身体锻炼,特别是腹肌的锻炼,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改善。
一般来讲,治疗效果好坏、患者恢复速度、治疗周期长短,受体质、病情、干预措施等多种因素影响,故不存在所谓的“吃哪种药效果最好、好的最快”,建议患者积极咨询医生,在医生指导下确定最适合自己的方案,进行规范治疗,以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并最大限度的避免各种不良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