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虫咬性皮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刘洁
刘洁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皮肤科   副主任
国家重点专科
北京协和医院
顶级三甲医院

虫咬性皮炎可由多种昆虫的叮咬或毒汁刺激引起,具体的皮损表现与昆虫种类、数量和患者敏感性有关,常见的致病昆虫包括螨虫、蚊、蠓、臭虫、跳蚤、蜂、蜱等。

1、螨虫皮炎: 螨虫的分泌物、排泄物或尸体碎屑可引起机体的过敏反应,皮损为水肿性风团样丘疹、丘疱疹或瘀斑,其上有小水疱,偶尔为大疱,常伴有抓痕与结痂。严重者可出现头痛、关节痛、发热、乏力、恶心等全身症状,个别患者可发生哮喘、蛋白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2、蚊虫叮咬:被蚊虫叮咬后可毫无反应,或在皮肤上出现瘀点、风团、丘疹或瘀斑,自觉剧痒。婴幼儿被叮咬后可发生血管性水肿,包皮、手背、面部等暴露部位易受累。初到疫区者常发生风团样丘疹,可延续1周左右。

3、蠓叮咬:发生在皮肤暴露处,被叮咬后出现局部瘀点或水肿性红斑、风团样丘疹及水疱,奇痒难忍,甚至引起全身性过敏反应。

4、臭虫叮咬:叮咬后数小时可出现风团样丘疹和瘙痒,皮损中央有针尖大小瘀点、水疱、大片红斑或紫癜,伴有剧烈瘙痒和疼痛。臭虫可在一晚上多次叮咬,形成线状皮损,常因搔抓而致色素沉着。

5、跳蚤叮咬:跳蚤一般在人体停留数分钟到数小时,在吸血处形成带出血点的红色斑丘疹,损害常成群分布。对蚤唾液过敏者可有水疱、红斑或紫癜。

6、蜂蜇伤:蜂蜇后局部立即出现明显疼痛、烧灼感及痒感,很快出现红肿,中央有一瘀点,甚至形成水疱、大疱损害,偶可引起组织坏死。被多数蜂蜇伤时,可产生大面积肿胀,少数有恶心、呕吐、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由于组胺作用可产生肿胀性红斑、风团、血管性水肿,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蜇伤后7~14天可发生迟发型过敏反应(如发热、荨麻疹及关节痛)。

7、蜱叮咬:叮咬时不觉疼痛,1~2天后轻者局部红斑,中央有一虫咬的瘀点或瘀斑,重者瘀点周围红斑出现水肿或丘疹、水疱,可伴有畏寒、发热、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蜱咬热”症状。后期可出现结节,抓破后形成溃疡。

综上,虫咬性皮炎的皮损多样,共同特点是皮损处可见针尖大小的咬痕,且多伴有瘙痒。虫咬反应重在预防,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防护措施,尽量减少皮肤被叮咬的机会。叮咬后避免搔抓患处,可以适当局部使用止痒药物缓解症状。

发布时间:2024-06-26 18:01
内容
审核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规范推广项目办公室
目录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