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属脏腑辨证中常见的一种证型,主要包括脾气虚、脾虚气陷、脾阳虚、脾不统血等证型,其中以脾气虚、脾阳虚常见。
一、病因。
- 脾虚可能由生理因素、饮食因素、精神因素、疾病因素等所致,造成其运化、升清、统血功能的失常。
- 1、生理因素:部分人群先天体弱,存在脾虚的情况。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素质会不断下降,气血慢慢不再充足,也会出现脾虚。
- 2、饮食因素:饮食不节制或不规律都会影响脾脏,导致脾虚。另外,过食生冷食物,容易损伤脾阳,使得中焦阳气温煦功能减弱,从而出现脾阳虚的情况。
- 3、精神因素:长期过度思虑、精神抑郁,均可影响食欲,使得脾脏得不到充足的水谷精微的养护,进而导致脾虚。
- 4、疾病因素:久病之后,邪气耗伤正气,正气虚弱,使得整个机体虚弱,故而脾虚。
二、症状。
- 根据不同证型的脾虚,其临床表现各有特点。
- 1、脾气虚:患者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或饮食减少,腹胀,进食后腹胀明显,便溏,并可伴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肢体倦怠等。
- 2、脾虚气陷: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久泄、脘腹下坠感,或小便混浊如米泔,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甚至出现内脏下垂。
- 3、脾阳虚: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绵绵、喜温喜按,食少、腹胀、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
- 4、脾不统血:患者主要表现为各种出血,比如呕血、便血、尿血、鼻出血、牙龈或齿缝出血,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三、治疗。
- 1、药物治疗:脾虚的具体证型不同,其治法用药也有所差异。脾气虚主要是健脾益气、渗湿止泻,可用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脾虚气陷主要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可用补中益气汤等;脾阳虚主要是健脾温阳,可用理中丸、附子理中丸等;脾不统血主要是益气补血,可用归脾汤等。
- 2、针灸疗法:需由专业医生操作。医生可用毫针针刺或艾灸熏熨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建里、内关、太冲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配穴。
- 3、推拿疗法:主要沿胃经和脾经的循行进行按摩。可点按中脘、足三里、脾俞等穴位,以有酸胀感为宜。
需要提醒的是,精神因素是导致脾虚的原因之一,患者日常应注意调节自身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另外,患者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的保暖,必要时经常在腹部戴一块棉肚兜,夏季亦不可贪凉露宿。此外,饮食宜偏温,食物要细、碎、软、烂,避免摄入生冷、高糖、高脂肪类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