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股蓝、泽泻、三七、陈皮、白芍、白术均为临床常见的中药,在专业医生的调剂下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病症,下面是其临床常用剂量及功效作用:
一、绞股蓝。
- 1、临床常用剂量:10-20g。
- 2、功效作用:绞股蓝药性甘、苦、微寒,归脾、肺经,具有益气健脾、化痰止咳、清热解毒、化浊降脂的作用,用于治疗脾胃气虚引起的倦怠食少、肺虚燥咳、咽喉疼痛、高脂血症。
二、泽泻。
- 1、临床常用剂量:5-10g。
- 2、功效作用:泽泻药性甘、淡、寒,归肾、膀胱经,具有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的功效,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脂血症。
三、三七。
- 1、临床常用剂量:水煎服为3-9g;研末吞服为一次1-3g。
- 2、功效作用:三七药性甘、微苦、温,归肝、胃经,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作用,用于治疗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
四、陈皮。
- 1、临床常用剂量:3-10g。
- 2、功效作用:陈皮药性苦、辛、温,归肺、脾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作用,用于治疗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五、白芍。
- 1、临床常用剂量:6-15g。
- 2、功效作用:白芍药性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用于治疗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胁痛、腹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
六、白术。
- 1、临床常用剂量:6-12g。
- 2、功效作用:白术药性苦、甘、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用于治疗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的配伍使用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进行,若需要使用绞股蓝、泽泻、三七、陈皮、白芍、白术来治疗疾病,不可自行盲目使用,以免发生用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