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骨折能走路了但是依旧肿胀要紧,能够走路并不代表骨折已经完全愈合,肿胀也说明脚踝未恢复,如果脚踝骨折没有得到适当处理,会导致愈合不良,影响正常的行走功能,增加再次骨折的风险。
脚踝骨折后会出现踝关节处疼痛剧烈,在行走、奔跑等负重情况下疼痛加重,受伤部位肿胀、压痛、畸形明显,踝关节活动明显受限。患者需要及时就诊并充分休息,避免脚踝负重,可抬高受伤的脚踝以减少肿胀。休息是为了保证骨折正确对位,使骨折能正常愈合,如果过早开始行走,使踝关节受到额外压力,不仅会导致愈合时间延长,甚至会导致骨折错位,畸形愈合或愈合不良。
通常在骨折后2周内,需要充分卧床休息。2周后肿胀基本消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可开始逐步恢复关节的活动度、力量和灵活性,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在受伤的脚踝上负重。约12周后,骨折基本愈合,患者可恢复日常活动,可逐渐增加运动强度,最终恢复到骨折前的运动能力。
综上所述,肿胀意味着骨折未完全愈合,虽然可以进行一定的活动,但走路这种脚踝负重的活动,需要严格控制运动量。建议患者遵医嘱定期复查,根据医生建议进行康复训练,期间如果出现肿胀加重或疼痛,需及时停止活动并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