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发红褐色,是由于尿液中混有红细胞使尿液颜色呈现红褐色,这种情况可能是由剧烈运动、药物等非疾病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尿路感染、尿路结石、泌尿系肿瘤、泌尿系外伤等疾病因素引起的。
一、非疾病因素。
- 1、剧烈运动:平常运动量少的健康人,突然加大运动量,可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使肾脏中部分红细胞进入尿液,从而引起尿液发红褐色。这类人群经休息后,症状可逐渐恢复正常。
- 2、药物因素:比如使用庆大霉素、吲哚美辛、甘露醇等药物,会对肾小管造成损害,从而引起尿液发红褐色。这类人群可以咨询医生停药或换药,症状可随之缓解。
二、疾病因素。
- 1、尿路感染:比如发生肾小球肾炎时,会导致肾小球的滤过膜完整性降低,通透性增加,肾小管损伤,使肾脏中部分红细胞进入尿液,从而引起尿液发红褐色,患者可同时伴有水肿、蛋白尿、血压升高等症状。这类患者可以使用免疫抑制剂(比如硫唑嘌呤、环孢素)、降压药(比如硝苯地平、卡托普利)、抗凝药(比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以缓解症状。
- 2、尿路结石:尿路中的结石会刺激、损伤尿道黏膜,使尿道黏膜出血,并随尿液流出,从而引起尿液发红褐色,患者可同时伴有肾绞痛、排尿困难等症状。这类患者可以采取体外冲击波碎石,也可以通过膀胱镜或者手术取出结石。
- 3、泌尿系肿瘤:肿瘤破溃或侵袭尿道组织,会使尿液中混有血性分泌物,从而引起尿液发红褐色,患者可同时伴有排尿困难、淋巴结肿大等症状。这类患者通常需要通过手术切除肿瘤,术后可能还需要进行放疗或化疗。
- 4、泌尿系统外伤:当泌尿系统遭遇外伤后,会损害泌尿系统的黏膜组织,导致黏膜出血,并进入尿液中,从而引起尿液发红褐色,患者可同时伴有局部血肿、排尿困难、尿潴留等症状。这类患者病情较轻时,可使用血凝酶、去氨加压素等药物止血治疗;病情较重时,需行尿道吻合术。
- 5、其他:泌尿系统结核、肾动脉栓塞、白血病、尿路憩室、系统性红斑狼疮、前列腺炎、阴道炎等疾病,也可引起尿液发红褐色。
综上,多种原因都可导致尿液发红褐色,建议患者及时去医院泌尿外科就诊,通过尿常规、尿培养、肾功能检查、泌尿系统超声等检查明确病因,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治疗。